春风十里寻花路,人间最美四月天。4月22日,我们迎来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活动的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月春和景明,菏泽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环境清幽、风景秀丽,群鸟翔集……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清新绿
湛蓝的天空下,鄄城县黄河大堤一望无际的林海延展到天际,从高空俯瞰,宛如一道绿色的“防沙屏障”。得益于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去年以来,菏泽将沿黄生态保护带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开展沿黄河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平原有森林,林中是粮仓”是菏泽林业的生动写照。菏泽是全国首批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中国牡丹之都、中国木艺之都,是全国最大的林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之一。
截至目前,曹县湿地修复项目科普宣教工程与科研监测工程通过验收;单县“2023年度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单县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验收。新培育的牡丹芍药新品种有40个获得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新品种登录;油用牡丹新品种“瑞璞1号”“瑞璞2号”等,填补了国内外在油用牡丹研究方面的空白。催花牡丹销售量达60万盆,芍药鲜切花销量达到1.2亿枝,出口超过300万支。曹县建成全国唯一一个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木制品跨境电商销售额占全国的12%,占京东的1/2,占淘宝、天猫的40%以上,可移动衣帽架、多功能鞋柜、落地衣架等产品全国排名第一。
生态蓝
菏泽伴水而生、因水而兴,“花乡水邑”承载着菏泽人美好的记忆。近年来,菏泽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菏泽。
据统计,截至2023年,菏泽境内共有各类河道767条,其中国家级1条、省级2条、市级10条、县级181条、镇级567条、村级6条。正常运行使用的水闸共436座,其中,大中型81座、小型355座。水库20座,其中,已建成水库15座。6处大型灌区、13处重点中型灌区和15处一般中型灌区。
菏泽市着力清除影响河湖库防洪、生态安全的问题隐患,2024年全年共清理整治“四乱”突出问题97处。完成12条市级、234条县级和538条乡镇级河湖的方案编制任务;高标准完成曹县二坡河、牡丹区安兴河数字河湖建设;建立市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监管平台;在东鱼河、洙赵新河等市管主要河道建设无人机巡检系统,对河湖违法活动情况开展自动化、精准化巡检,河湖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及效益河湖建设,安兴河被评为省级效益河湖样板,宋金河被评为淮河流域美丽幸福河湖,田城河、安兴河、柳里河和二坡河入选2024年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名单、总数达到36条,16条河湖纳入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储备库,“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和”的河湖环境逐渐呈现。
臭水沟不见了,水清了、岸绿了、水坑变成了水塘……漫步在菏泽城区的大小水域周边,满目皆绿意,处处是风景。
湿地“红”
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除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外,还具有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粮食、水资源、生物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
菏泽市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把湿地保护摆在生态菏泽建设的突出位置。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4处,其中国家级4处,分别为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单县浮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山东成武东鱼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多姿多彩的湿地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生态环境的改善,引来了百鸟争鸣,群鸟翔集、雁语声声已成为菏泽市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每年11月,15万只大雁现身黄河滩区,单县浮龙湖、曹县黄河故道、成武文亭湖、郓城宋江湖、鄄城雷泽湖、巨野新巨龙等湿地已成为候鸟的聚集地,莺歌燕语,芳草萋萋,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持续向当地群众释放着“生态红利”。
飞鸟白
良禽择好生态而栖。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监考官”。菏泽的各个公园一起组成为“城市绿肺”,水面广阔、水质优良,吸引了许多鸟类在此栖息、停伫。
央视新闻多次对菏泽市作为候鸟迁徙重要停歇地进行了报道。据统计,2023年冬季,菏泽市域内的黄河湿地迎来了数十万只南迁候鸟,包括大雁、大鸨等1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约有15万只候鸟选择在此栖息过冬。此外,单县浮龙湖湿地公园也迎来了天鹅、小鸊鷉、白鹭等多种候鸟,数量多达上百种,场面异常壮美。巨野县新巨龙采煤塌陷地改造的湿地公园,每年吸引天鹅、灰鹤、白鹭、灰鹭等几十个品种、数十万只鸟类聚居。这背后,是菏泽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东明融媒 董志超供图
菏泽,天空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土越来越净,林越来越多、城越来越美,绿水绕城转,蓝天映水流,画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到处绿意葱茏,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大众网记者 梁永琪 菏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