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蒋 鑫 “牡丹花是最漂亮的花,也是菏泽最突出的优势。”菏泽牡丹节会期间,第一次到访菏泽的瑞典《北欧时报》副主编赵娟说,一路走一路看,领略了牡丹花和工笔牡丹画的魅力,还尝到了好吃又好看的牡丹糕点,感受到牡丹在菏泽无处不在以及牡丹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对“中国牡丹之都”菏泽有了更多认识,还在采风走访中拍摄了众多牡丹花的图片和视频,以便更好地向海外朋友推介菏泽牡丹。 巴西记者拉斐尔·恩里克·泽尔贝托认为,菏泽以文化之美赢得世界关注。“今年再访菏泽时,除了牡丹经济的繁荣,我开始关注这座城市的其他特质:栽培历史达1500年的牡丹以及这座城市的黄河文化。牡丹作为深受世界喜爱的中华文化元素,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四月菏泽,牡丹倾城,香飘世界。外媒记者的视角,向世界传递了菏泽的独特魅力,展示了菏泽的“春天”。 菏泽牡丹何以吸引全球目光?请看几个场景。 在菏泽曹州牡丹园,黑色牡丹“赛墨莲”如墨染绸缎般傲立枝头;绿牡丹“翡翠球”在阳光下流转着翡翠般的光泽,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据曹州牡丹园牡丹专家赵信勇介绍,这些珍稀品种的集中盛放,得益于近年来菏泽对牡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通过基因筛选与杂交培育,目前,菏泽已形成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0多个品种,成为全球最大的牡丹基因库。在陈集镇的菏泽牡丹园,一株罕见的生长有三对并蒂双生花的牡丹随风摇曳。为了保护这株并蒂牡丹,牡丹园不仅安装了围栏保护设施,还加派人员轮班值守,并开设了专用观赏通道方便游客打卡记录最美瞬间。 为让“赏花经济”常开不败,菏泽利用催花技术,让牡丹突破自然花期限制,寒冬亦可绽放。今年春节期间,60余万盆催花牡丹销往全国,销售额破亿元,线上销量占比超70%。电视剧《国色芳华》的热播,更让“绿幕隐玉”等品种供不应求,带动文创产品销量激增。 菏泽牡丹的美,不止于观赏。在牡丹区黄堽镇的大田牡丹园,游客不仅能漫步花田感受“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意,又能通过智慧农业系统实时查看牡丹生长数据。这里种植的“凤丹”等油用品种,可提炼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等260余种产品,形成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近年来,菏泽突破传统种植模式,构建了“种植+加工+文旅+科研”的全产业链,让牡丹从“富贵花”变为“富民花”。去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带动就业超50万人,包括牡丹籽油、化妆品、生物医药等在内的11大类、260余种深加工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绘就“不会凋谢的牡丹花”,是菏泽人的得意之笔。4月7日,2025世界牡丹大会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论坛在巨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知名专家、教授齐聚于此,围绕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去年,巨野工笔牡丹画受邀参加中国山东出口商品展览会、“山东手造走进意大利”等展示推介活动,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持续攀升。在曹县,牡丹纹样融入汉服设计,月销汉服3000余件,成为“国潮”新宠;在牡丹区,以牡丹为原型,经过手工搓捏、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多个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牡丹瓷,形象逼真地再现了牡丹的色彩、形态以及神韵,深受市场欢迎。 一朵花激活了一座城。菏泽牡丹从“千姿国色倾城醉”的春日盛景,到非遗里流淌的文化传承;从“寒冬催花”打破季节壁垒,到“国潮汉服”“牡丹瓷”创新破圈,菏泽让牡丹之美跨越山海、联结世界。 “全市各级各部门抓策划、优服务、广推介,充分展示了菏泽牡丹之美与城市魅力。”菏泽市委书记张伦说,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不同区域花期差异,科学实施景区游客分流引导,让“国色天香”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流动风景线。持续放大牡丹节会效应,运用好牡丹节会筹办举办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培育更多文旅发展“新亮点”“引爆点”。做好“芍药接棒”文章,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好系列活动,让更多游客感受“四月观牡丹,五月赏芍药”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