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汉末以前没有道,汉武以后无百家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4-25 07:20:32

诸子百家是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能不能发展,完全看现实需要。战国时期田氏代姜,招惹了以前西周宗室分封国家的不满,大家群起而攻之,这时候田午就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办起来历史上第一个公立大学——稷下学宫,他本人留下一个典故叫做讳疾忌医,扁鹊的故事里主人公就是他。所以办学宫,是为了在诸侯里建立威信,田午的祖先是陈国人,那么陈国是谁的后代呢?陈国出了黄帝和老子,比姜尚血脉高贵多了,田氏继承黄老,取代姜齐,是光荣回归。既然是黄老一脉,就得把黄老学说拿出来给大家看,田(齐)桓公以黄老学说建立稷下学宫然后邀请列国有名望的人都来学术交流:学者们虽然以学术当门面,但是谁也不是傻子,因为学术不能当饭吃,田午颁布政策,在稷下学宫能开坛立说,使人信服者即享受齐国的卿大夫待遇,有直接向国王议政和建议的特权,即使犯错误也可以不受处罚,稷下学宫杰出学者有大夫的权利却不必履行大夫的义务,一时间,列国学者纷纷投奔齐国。

网图侵删

由于史料缺失,很多人认为田午提出了想法没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真正来办稷下学宫的是田午的儿子齐威王婴齐,婴齐刚即位之初好淫乐,委政卿大夫,致朝政荒怠,诸侯并侵。邹忌和淳于髡寻机讽谏,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齐威王改制,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先后任邹忌、田婴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彻底打败魏国,迫使魏惠王于齐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到徐州朝见,魏称齐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成了当时天下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

稷下学宫里大家要讲学问,都以黄老学说为源泉,各抒己见,这才出现儒墨法兵等各家学派,形成百家争鸣。儒家墨家虽然发迹早,但是真正使其脱颖而出的先是孟子,后来荀子在诸子论坛辩论中三次胜出,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建立了儒家学派正统的地位。

受稷下学宫的影响,其他国家也用丰厚的待遇招募贤人,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储养门客,这四公子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齐威王之孙)、春申君黄歇。形成诸子百家人才争夺战,立于朝堂的称为“家”、散落公侯府的叫“士”。当时以齐鲁为发源之地,人才最盛,以秦国最持之以恒,直到李斯助秦王统一六国。六国灭亡后,流落江湖的六国贵族和门客无时不找机会跟秦始皇捣乱,比如就在天降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天下分”的谶纬,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律》,禁止学者以古非今,同时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一时间,除了秦自己的博士之外,诸子百家全都销声匿迹,表现为“方士”这种形式。

汉武帝初期窦太后、长公主、王皇后掌权,儒生赵绾王臧建议汉武帝立明堂以建立皇帝威仪,不必把朝政向窦太后禀报,有人告密窦太后借故杀了赵绾王臧,并给汉武帝指定了黄老学说的宰相许昌,在窦太后逝世后,汉武帝立即罢绌黄老与刑名等百家之学,独尊儒术。儒家到朝堂有地位,和汉武帝幼年跟窦太后的政治斗争直接相关,是一种少年人任性的报复。在这种气氛下,学术能立于朝堂的,都对外称儒家,而不能立于朝堂的,都是方士。实质上形成了不是儒家即为黄老余孽的格局,而黄老学说是打击对象。

汉武帝没有任何尊重学问的初衷,他关心自己的权威不受挑战,至于什么学派,“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汉武帝把他们当做“玩意儿”,尤其是汉武帝晚期迷信蛊巫和长生不老,但是儒家的政治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了。

时间到了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组织了太平道,才有了“道家”这个概念,道士还是相对于儒家而言的,非儒家的一切都归于道家,甚至刚刚来东土传教的天竺佛教徒,也被称作“道人”。

0 阅读:1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