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人饮茶,取一茶包冲入沸水就能喝,复杂一些的也只是备一套茶具,洗洗茶,多出几泡茶汤。
但古代可不是这样,不仅泡茶方式多样,而且工序繁复、手法众多,甚至有相当长的时间,茶不被作为饮品。
那么古代饮茶方式是如何变迁的呢?
"
经考证,自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到唐代之前的这段时期,即是茶不被广泛作为饮品的时期。

华夏大地上何时发现茶,众说纷纭,但目前暂无确切的考证。有一说法是起源于神农尝百草,在正山堂·巴东红的产地——现湖北巴东县及周边地区发现茶树的踪迹。

最早有明确记载茶的文字是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的《僮约》, “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的文字资料。
茶起初被发现时,发挥的是“食药两用”的功能,而并非作为饮品进入百姓家。当时人们生吃茶树鲜叶用来果腹,并通过添加一些佐料来中和茶叶的苦涩。
秦汉时期,茶的药用价值逐渐被发掘,茶开始被用作药品。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为茶。同时期华佗的《食经》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说,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同期,人们开始挖掘茶更为复杂的食用方法,如粥茶法。
三国时张揖著《广雅》记载道:“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即四川人采摘某种树叶,将老叶子制成饼的形状,再放上浓稠的米浆。饮用时先用米汤浸泡,再用无焰炭火炙烤,而使其烘干变红,再捣成碎末放入瓷壶,注入沸水饮用。也有的再加入葱姜、橘子,以调和苦涩味。
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残卷中也记载:“茶,古不闻食之。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粥茶法制作的“茗粥”,颇似现在的胡辣汤、豆腐脑,但想必口感不如胡辣汤爽麻,也不及豆腐脑顺滑。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吐槽道:“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
自茶圣陆羽出现后,茶叶的饮用方式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真正从“吃茶”变成“饮茶”。
烦请各位看官点个关注,唐代后的饮茶方式,我们将从泡茶方式、茶器、场景等几个角度为大家分享
END
传承红茶400年
关注正山堂茶文化
千里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