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世纪是一个箴言写作复兴的时代,尤其是在法国。7世纪法国箴言的特点是对人性的软弱和幽暗有敏锐的察觉,并予以毫不留情的揭示,因此成为带刺的箴言,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德·拉罗什富科的《箴言集》。
2、德·拉罗什富科公爵(1613—1680)出身法国贵族,早年热衷政治但因站错队而政途坎坷,军事上也无所作为,甚至在一场叛乱中失去一只眼睛。1653年他回到领地开始写作,其《回忆录》虽被多次重印,但后来证实大部分内容由他人代笔。
3、德·拉罗什富科公爵最著名的作品是1665年发表的《箴言集》,该书在他生前不断修改,死后又经编者增补,最终版本通常包含504条短小精悍的箴言。拉罗什富科的箴言以犀利剖析人性著称,尤其揭露嫉妒、虚荣和野心等暗藏动机,因其真实且不讨好他人或时尚而魅力持久。
4、拉罗什富科是17世纪法国著名道德学家,继承了蒙田开创的写作传统,专注于以箴言形式评论人的道德特征。与其他道德学家不同,他无意改变大众信仰,而是面向少数清醒、乐于思考的精英读者。由于受众学养较高,他的作品风格隽永、文字清新、坦率真诚,耐人寻味。
5、拉罗什富科在退出公共事务后,常居家族领地或巴黎,频繁出入德·赛博莱侯爵夫人的沙龙,与莫里哀、帕斯卡尔等交流。侯爵夫人年长他14岁,两人在政治、文学及人性观察上志趣相投,拉罗什富科的箴言多源于沙龙对话。
6、当时法国上流社会流行以箴言游戏分析人性动机,兼具智识与趣味,他凭借《箴言集》(在侯爵夫人协助下出版)成为此中高手。17世纪法国箴言是沙龙文化的产物,强调“机智”——风趣、犀利、反常规的文体风格,通过意外概念关联制造反差(如“真爱如鬼,谈者多见者少”)。其箴言以颠覆传统道德幻想著称,揭露高尚情感背后的真实动机,与励志格言形成鲜明对比。
7、在乐观迷幻的社会中,拉罗什富科这类世相观察者常被视为破坏幸福、揭露人性阴暗的"异类",与主流正能量相悖。有趣的是,法国人将这类尖锐作家称为"道德学家",指那些冷静旁观世俗、客观记录社会现象而不加美化的观察者。
8、拉罗什富科的《箴言集》以警句格言著称,其箴言充满苦涩、冷峻的风格,透露出对人生和人性的悲观主义。这些箴言不仅是思想深邃的体现,也是文体和修辞的杰作。罗兰·巴特评价说,拉罗什富科的箴言通过简洁的词汇和修辞,实现了“意义本身的表演”,使其成为逻辑性强的小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