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73年,阿尔瓦公爵因尼德兰局势恶化被召回,由伦巴第总督雷克森斯接任。雷克森斯率领6万大军到了尼德兰,每日维持的军费开支费用达1.5万杜卡特,相当于西班牙王室日收入的3倍。雷克森斯试图缓和矛盾,他提出“宗教统一战线”。
2、雷克森斯的具体方案是,只要天主教徒承认腓力二世的统治,即可赦免(包括参与叛乱的贵族)。废除阿尔瓦的10%交易税(此前因争议未实际征收),减轻税负以争取民心。 推动与英格兰媾和,减少外部干预,并对雷克森斯充分授权。目的是分化尼德兰反抗阵营,孤立新教势力(尤其是加尔文宗),重建天主教联盟。
3、然而,腓力二世表面上支持雷克森斯,但实际决策摇摆不定。1574年,他一度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镇压”,导致雷克森斯被迫维持高额军费。1575年,因国库枯竭,腓力二世又要求雷克森斯“不惜一切代价停火”,但拒绝核心让步(如宗教宽容)。
4、腓力二世决策混乱的根源在于,其坚持的“天主教正统不可妥协”的宗教狂热,直接原因,其一是信息传递系统崩溃,1574年马德里-布鲁塞尔公文延误达45天(正常需22天),关键决策基于半年前的情报,结果常常是判断完全失准。
5、其二是西班牙财政的神经症候群特征,1574年西班牙国库结余仅18万杜卡特,而应付账单达920万。1573-1574年美洲船队延误,使得年白银到货量暴跌67%,从年均300万比索降至100万。
6、1574年对于腓力二世来说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境的一年。由于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以至于无法支付军队的薪水。这导致6万西班牙军队因欠饷开始劫掠尼德兰平民,加剧民众仇恨。1574年的莱顿围城战期间,守城居民甚至宁愿吃皮革也不投降,西班牙军则因缺粮被迫撤退。
7、同样是由于财政困难,腓力二世被迫加税,这引发了卡斯蒂利亚地区的暴动,西班牙本土维稳成本激增。 同时货币贬值恶性循环,银币成色从92%降至75%,引发物价年通胀率48%,热那亚银行家要求用金杜卡特结算,实际借贷成本升至年息58%。
8、还是在1574年,土耳其人趁机夺回了突尼斯,西班牙失去地中海战略支点,被迫分兵防御意大利和北非。正因此腓力二世说:“我恨不得去死,这样我就看不到我害怕的东西了。”
9、1575年4月,腓力二世再出“昏招”,绕过雷克森斯,直接派代表与奥兰治亲王威廉谈判。雷克森斯强烈反对,认为与其在宗教问题上根本无法妥协,对方要求宗教宽容和自治你根本不会答应,那你和奥兰治亲王就没什么可谈的。
10、谈判持续了100天,最终破裂。谈判不仅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直接结果就是6万西班牙军队在谈判期间无所作为,消耗本已枯竭的财政资源。更糟糕的是谈判提升了奥兰治亲王的政治地位,使他从“叛军首领”升级为被西班牙官方承认的政治实体代表,尼德兰起义从“地方暴乱”转变为“合法战争”。
11、谈判破裂后,腓力二世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签署法令,扣押来自美洲的金银,并停止向银行家还贷。这一系列措施导致西班牙的债务违约,引发了尼德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金融危机,商贸活动几乎停顿,西班牙的信用破产,无法再借到资金。
12、雷克森斯因腓力二世摇摆政策、财政破产和军队失控心力交瘁,1576年3月病逝于布鲁塞尔。临终前致信腓力二世:“陛下若不改变策略,尼德兰将永远失去。”
13、雷克森斯死后,尼德兰总督职位由腓力二世同父异母的弟弟唐胡安接任。唐胡安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德国平民芭芭拉·布隆伯格的私生子,1559年被腓力二世正式承认并授予贵族身份。唐胡安与腓力二世的年龄相差20岁,尽管是私生子,但其军事才能和查理五世的血脉使他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重要成员。
14、唐胡安很有军事才能,在前往尼德兰之前,他先是率军平定了摩里斯科叛乱,又在勒班陀海战中大胜奥斯曼,此役被视为阻止奥斯曼西进的关键胜利,唐胡安被誉为“基督教世界的救星”。
15、1576年雷克森斯去世后,尼德兰局势濒临崩溃。腓力二世选择唐胡安接任总督,寄望于其军事威望能震慑叛乱,但派遣唐胡安去尼德兰却是腓力二世的一大败笔,因为俩兄弟之间在平定尼德兰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战略分歧。
16、唐胡安希望将平定尼德兰和征服英格兰视为一个整体战略,因为受到教皇的“英格兰大业”诱惑,由于腓力二世对“英格兰大业”没有兴趣,教皇庇护五世和继任者格列高利十三世就转而鼓动唐胡安推翻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许诺加冕其为英格兰国王。
17、腓力二世坚持认为应该先平定尼德兰,然后再考虑对英格兰的行动。唐胡安去尼德兰后,腓力二世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到了尼德兰一定要寻找和平解决方案,因为自己实在没有钱了。驻扎在尼德兰的西班牙士兵,有的已经6年都没有领到军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