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212:尼德兰局势持续恶化(下)

永哥历史 2025-04-13 04:17:01

1、1576年11月3日,唐胡安到达尼德兰,没想到第二天士兵们就哗变了,洗劫了安特卫普,屠杀约8000人,焚毁千余建筑,史称“西班牙暴怒”。惨烈的状况终于让各方恢复了理性,尼德兰十七省三级议会立即开会,仅仅用了4天就通过了一个《根特协定》。

2、《根特协定》的核心条款有四条:其一各省效忠腓力二世,但要求恢复阿尔瓦公爵到来前的自治权。 其二西班牙军队一个月内撤离尼德兰。其三 宗教问题暂不解决,各省自行处理。 其四赦免叛乱者(除少数激进领袖)。

3、这就让唐胡安陷入了两难困境,他需执行撤军以安抚尼德兰,但撤军意味着失去远征英格兰的跳板。但是刚来第二天就发生的这个兵变打乱了他的计划,他不得不违心同意了《根特协定》。

4、出乎意料的是奥兰治亲王通过间谍网络截获唐胡安与腓力二世通信,得知“英格兰大业”计划,揭露西班牙意图彻底镇压尼德兰并扩张至英格兰。奥兰治亲王拒绝签署《根特协定》,提出更苛刻条件(全面宗教自由、外国担保自治)。

5、对此,唐胡安是大喜过望,立即向奥兰治亲王宣战,尼德兰战火再起。就在唐胡安打得很好的关键时刻又节外生枝,发生了著名的秘书公案:腓力二世的秘书佩雷斯举报唐胡安的秘书埃斯科韦多密谋助唐胡安自立为王。

6、1577年,腓力二世默许佩雷斯暗杀埃斯科韦多,借此警告唐胡安勿生异心。此事彻底破坏了兄弟间的信任。失去腓力二世支持后,唐胡安在尼德兰陷入孤立。1578年10月,他在那慕尔军营感染斑疹伤寒去世,年仅31岁。

7、接替唐胡安的是玛格丽特的儿子,也就是腓力二世的外甥——帕尔玛公爵亚历山德罗·法尔内塞。他自幼在西班牙宫廷接受军事与政治训练,兼具哈布斯堡家族的权谋与意大利城邦的外交手腕。

8、法尔内塞意识到尼德兰的宗教分裂是西班牙统治的核心矛盾,提出“联合天主教,孤立新教”的方针,旨在分化南北省份,巩固天主教阵营的忠诚。

9、1579年,新教北方七省成立了乌得勒支联盟,以加尔文宗为主导,宣布联合自治,拒绝承认西班牙权威,这就是今天荷兰的前身;南方天主教省份则成立了针锋相对的阿拉斯同盟,表面上效忠西班牙,但要求恢复传统自治权,大约等于今天的比利时和卢森堡。

10、腓力二世在尼德兰的天主教徒中失去了信任和支持,主要原因除了腓力二世自身在之前的统治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愚蠢的决策之外,对手的造谣抹黑,影响也不容小觑。其中一个影响最大的谣言是关于腓力二世的个人生活和统治行为的负面传闻。

11、腓力二世一生中有4位王后,第一任王后葡萄牙公主是他的表妹,生下王储唐卡洛斯后不久就去世了。王储唐卡洛斯因近亲婚姻导致先天缺陷,性格暴戾且精神失常。腓力二世为维护统治稳定,将其软禁后离奇死亡(可能因自残或疾病)。

12、奥兰治亲王威廉利用唐卡洛斯之死与继母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长女、腓力二世的第四任妻子伊莎贝拉因产褥热去世,编造“腓力二世弑子夺妻”的谣言,造谣他们俩有不伦之恋,被腓力二世发现,于是腓力二世亲手杀害了亲儿子,伊莎贝拉心碎而死。

13、这个谣言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西班牙这边又没法辩解,几乎所有人就都信以为真了,连作曲家威尔第和德国诗人席勒都以此为题材进行过创作,将谣言艺术化,使腓力二世在近代文化中成为专制与宗教迫害的象征。

14、谣言削弱了西班牙在天主教世界的道德权威,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对腓力二世的信任下降。 尼德兰南方天主教贵族虽反对新教,但腓力二世的“暴君”形象使其对西班牙的忠诚动摇,法尔内塞不得不以利益而非信仰维系联盟。

15、在经济方面,法尔内塞承诺南方城市保留贸易特权(如安特卫普的港口地位),并减免部分税收,换取其支持对抗北方。 在宗教方面,允许南方天主教省份自行处理宗教事务,避免重蹈阿尔瓦公爵强行推行宗教统一激化矛盾的覆辙。

16、在军事方面,法尔内塞通过筑坝断粮、水攻战术,迫使欧洲最富庶的安特卫普投降,切断北方经济命脉。 1584年,奥兰治亲王威廉被狂热天主教徒刺杀,北方陷入领导真空,加尔文宗内部分裂为“正统派”与“阿米尼乌斯派”(主张温和改革),新教的抵抗力量进一步弱化。

17、所以到了1585年,法尔内塞收复尼德兰北方乌得勒支、格罗宁根等地,尽管尼德兰北方的荷兰与泽兰凭借水网地形和英格兰支援仍坚守独立,但法尔内塞在尼德兰的成功,这对英格兰构成了潜在威胁,让英格兰深感不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