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常态化巡台,台当局无奈修改警报拉响规则,台名嘴:掩耳盗铃

刘伟说事 2024-11-29 16:18:53

本文信源来自【环球网】2024-11-26 11:12消息,为提高文章可读性,部分或存在润色,仅供参考!

信源截图

解放军战机与军舰的常态化环台巡航,无疑让台防务部门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台湾当局意识到,面对大陆日益逼近的军事行动,已经没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可以作出回应。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政府采取了“退缩”政策,改变了防空警报的发布规定,试图以此向民众传达台军在防空监控上的强硬姿态,但背后的无奈与现实却暴露无遗。

台当局修改了防空警报的发布线,将原本70海里的距离缩短到24海里,意味着解放军战机一旦逼近至24海里范围,台当局才会发布防空警报。看似是为了提高台民众的警觉,但这一决定也暴露了台当局的无力。

若解放军真的实施封岛或强攻台岛,台民众的躲避时间将仅剩三分钟。

台湾专家指出,这种做法不过是为了掩盖台当局无法抵御解放军的事实,表面上看是加大警觉,实际上却是在为无能辩解。

赖清德上台后频频挑衅大陆,尤其是在台独议题上的立场愈加激进。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两岸的紧张关系,也迫使大陆做出更多军事回应。

台防务部门的压力由此与日俱增,解放军的军演和环台巡航常态化,让台防务部门几乎每时每刻都面临严峻考验。然而,即便台当局做出军事部署,也难以对解放军的强大压力作出有效回应。

在美国的支持下,台当局仍然试图通过购买大量武器来强化防卫力量。但从当前的局势来看,台防务部门即使武器装备充足,也未必能够应对解放军的压倒性优势。

美国的援助看似充足,但根据美方的兵推评估,面对解放军的常规战力,美军并非对手。即便美军增援迅速,也无法为台岛提供太多实质性支持。

岛内对防空警报规定的修改,深刻揭示出台当局对解放军的无力应对,甚至连一场简单的防空警报都难以及时发布,更不用说能在实际战斗中有效抵挡解放军的进攻。

不仅如此,美国的兵推计划也显示,台岛的孤立局面难以改变。台岛不仅能源与粮食依赖外部供应,而且存量极为有限。

台军是否能够在战争初期抵抗解放军的打击仍是一个疑问。美方的承诺援助看似稳固,但实则美国的目的更倾向于将台岛作为一个战略筹码,推动其军事利益,而非真正的长久保护。

尽管美军在琉球群岛的存在使台岛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棋盘,但台岛能否在两个月内撑住,甚至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与解放军抗衡,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解放军的环台军演,尤其是2024年联合利剑演习,充分展示了大陆军力的强大。在这些演习中,解放军展现了在极短时间内突破台防线的能力,台当局如果真在此时进行军备采购和调整防御战略,可能已经错失了最佳的防守窗口。

当前的台当局面临的局面不仅仅是军事压力的不断加大,更有舆论和政治上的压力不断升温。

台湾的防空警报制度,原本是为了应对突发空中威胁而设,但如今看来,其背后的调整更多是政治考量。

台当局通过缩短发布范围的方式,既是为了给民众一个“警觉”的信号,又是一种在国际舆论面前的自我辩解。

然而,这一做法的背后,反映的是台当局对解放军军事压力的屈服,而这种“鸵鸟心态”最终只会加剧台民众对民进党当局的不满。

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可能会开始思考,现行的防务政策是否能够真正保障他们的安全,亦或只是不断加剧紧张局势的焦虑。

解放军的战机和军舰常态化巡航,已经成为了台当局无法回避的现实。防空警报从70海里缩短到24海里,只是表面上的调整,实际上台防务部门面临的压力更加沉重。

未来,台防务部门是否会继续“退缩”,甚至降低到12海里,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美国的支持并未给台当局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可能在两岸冲突中暴露其无力感。在这种大国博弈的格局下,台湾未来的命运将如何发展,仍然悬而未决。

0 阅读:16

刘伟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