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信源来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11-28 09:53消息,为提高文章可读性,部分或存在润色,仅供参考!
面对美西解除援乌远程武器的使用限制,加强对俄罗斯的进攻威慑,俄罗斯方面有大动作,普京亲自带队超大规模团出访哈萨克斯坦的同时,派外交副部长一行人访问中国,背后有着巨大的深意!
普京的专机飞抵哈萨克斯坦后,他与托卡耶夫的会谈迅速展开,内容聚焦在双边合作和地区性问题上。在双方的密切磋商中,签署了一系列加强经贸合作的联合文件。

普京与托卡耶夫会晤
这不仅是对两国经济合作的推进,更是俄方对外展现其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寻求更紧密伙伴关系的信号。
陪同普京前往的俄罗斯工业企业代表团,也显现出俄罗斯在这一时刻尤为看重与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西方制裁压力加剧的背景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加卢津正在与中国外交部官员就一系列重要议题展开密集会谈。
加卢津在这次访问中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概念——“后苏联空间”,这一概念几乎是俄罗斯独有的战略术语,指的是莫斯科在苏联解体后,对其前加盟共和国和周边地区的战略需求。

加卢津在与中方的对话中提到这一话题,显然不止是为了讨论理论层面的合作,而是将其置于当下国际紧张局势的背景中,意图寻求更广泛的外交支持。
“后苏联空间”在俄罗斯的历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始终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对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莫斯科对这一地区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乌克兰试图加入北约的举动,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战略腹地,使得俄方对所谓的“战略缓冲区”愈加重视。当前的俄乌冲突,实质上是俄罗斯对其地理与战略安全的防御反应。
加卢津此次访问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与中方就独联体事务进行磋商,这一举动表明俄罗斯或许正在放弃以往对中国参与独联体事务的排斥态度,转而寻求中方的支持。
在过去,俄罗斯一直对中国在中亚和东欧的影响力持谨慎态度,甚至在涉及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时,如“中吉乌铁路”便曾因俄方的强烈反对而迟迟未能启动。

然而,现在俄罗斯的外交策略发生了变化,不再将中国视为威胁,而是希望通过合作强化自身在这一地区的立足点。
俄罗斯为何在此时选择与中国开展更紧密的磋商?这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首先,俄乌冲突使得俄罗斯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其在“后苏联空间”上的战略失衡,迫使其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平衡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日益强化对俄罗斯的制裁下,寻求中国的支持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俄罗斯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将其视为在全球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
从中方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这些让步无疑提供了一个扩大其在独联体区域影响力的机会。中国一方面需要与俄罗斯保持战略合作,以便在全球事务中形成更强的对抗西方的联合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逐步提升在中亚和东欧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因此,俄罗斯主动在独联体事务上与中国展开合作,显然是一种平衡内外压力、调整外交战略的举措。
此番外交互动的一个潜在动向是,中俄两国是否会在未来共同主导独联体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事务,进一步推动中方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

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上的让步,可能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尤其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和区域安全等方面。随着中俄战略互信的不断提升,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可能会超越传统的经济与军事合作,涉及更多的地缘政治博弈。
未来,俄罗斯如何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平衡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将成为其外交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的俄罗斯,虽然在军事上依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在经济和国际政治层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如何调整战略布局,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已成为普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中国则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策略和态度将直接影响这一地区未来的地缘政治走向。
中俄在“后苏联空间”上的合作,是否会改变该地区的战略格局,仍然需要时间来检验。
但毫无疑问,随着加卢津此次访华的深入,俄罗斯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正迈向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会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28 09:53 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会见俄罗斯副外长加卢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