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高,不是吃素就能降下来的,务必做好这3件事

芷文聊健康 2025-02-22 14:42:38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血脂健康,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一关键指标,因为LDL-C过高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许多人误以为,只要坚持素食饮食,就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从而避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赵先生是一位43岁的公司职员,由于平日里工作繁忙,他的饮食习惯不健康不规律。

在一次体检中,他的LDL-C水平为160 mg/dL,远超正常范围(小于100 mg/dL),医生建议他日常要注意调整饮食,控制血脂。

赵先生决定尝试素食,认为这样可以更快且有效地降低胆固醇。

于是,他开始严格遵循素食饮食,大幅度地降低了肉类和动物脂肪的摄入,转而大量食用蔬菜、水果和谷物。

可是半年后的复查结果显示,他的LDL-C水平仅下降了10 mg/dL,效果远低于预期。赵先生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自己如此努力,却收效甚微?想要高效地降低LDL-C水平,又该如何做呢?

一、靠吃素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吗?

1. LDL-C高的成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人体内胆固醇的主要运输形式,其在人体中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到外周组织,以满足细胞对胆固醇的需求。

因此,正常水平的LDL-C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它确保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激素合成的原料供应,是健康脂质代谢的必要组成部分。

当LDL-C水平过高时,它会将过多的脂质卸载到动脉壁上,久而久之这些没有被代谢掉的脂质就会在管壁堆积,形成坚硬的斑块,导致动脉狭窄和硬化。

所以LDL-C被认为是“坏胆固醇”是名副其实的。简单来说,这些斑块硬化后阻碍血液正常运输,使正常的血液流动变得困难,甚至可能导致管内完全堵塞,从而引发心脏病、中风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LDL-C水平升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无异于给肝脏的胆固醇合成工厂按下加速键,使得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度加快,进而导致LDL-C水平升高。

红肉、动物内脏、奶油以及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摄入后会刺激肝脏合成更多胆固醇,使得LDL-C在血液中的浓度不断攀升。

高胆固醇饮食也会直接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进一步加重LDL-C的积累。相反,多吃富含纤维的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等,能有效调节代谢,因为纤维可以与胆固醇结合,阻碍肠道对其进行吸收,并促进其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帮助降低LDL-C水平。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LDL-C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缺乏运动会使身体代谢水平缓慢,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增加,进而影响脂质代谢,使LDL-C水平升高。而通过吸烟摄入的有害物质不仅会损伤组织细胞,还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同时增加LDL-C的氧化修饰,使其更容易在动脉壁上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除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某些疾病也会导致LDL-C升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使得体内合成脂质的能力增强,同时胆固醇的清除率降低,导致LDL-C水平升高。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因为腺体激素分泌减少,脂质代谢减慢,也会使LDL-C水平升高。

这些疾病状态下的LDL-C升高,如同在原本就脆弱的血管壁上又添了一把火,进一步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遗传因素也在LDL-C的调控中也有着关键作用。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的疾病,在基因突变的作用下,患者的肝脏LDL受体功能缺陷,无法有效清除血液中的LDL-C,从而导致LDL-C水平显著升高。这种遗传性缺陷,就如同在胆固醇运输的港口关闭了清关通道,使得LDL-C在血液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发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

综上所述,LDL-C水平升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不仅影响LDL-C的合成和代谢,还可能通过氧化修饰和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控制LDL-C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2.单纯吃素降低LDL-C的局限性

面对高LDL-C的威胁,许多人选择素食,认为这是降低胆固醇的“万能钥匙”。

但素食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虽然素食确实减少了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但如果搭配不当,可能会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素食虽然减少了脂质的直接摄入,但并不能直接解决LDL-C过高的问题。

LDL-C的合成不仅受饮食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还与肝脏的代谢功能密切相关。肝脏会根据身体的需求合成胆固醇,即使在素食状态下,肝脏仍可能继续合成并释放LDL-C进入血液。

当素食者摄入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时,如白米饭、白面包、糕点等,可能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进而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胆固醇,反而不利于LDL-C的控制。

而且,长期素食可能带来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风险。这类蛋白质通常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蛋类和奶制品,而在素食饮食中,这些食物往往被排除在外,影响了蛋白质的摄入量和质量。

蛋白质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素,缺乏优质蛋白质会导致代谢速率下降,影响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使得这些脂质在体内积累,加重高脂血症的病情。

李先生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尝试素食后,虽然减少了肉类和动物脂肪的摄入,但LDL-C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也就是说,单纯依靠素食不能有效降低LDL-C。

二、降低LDL-C,需要做好这3件事!

在认识到单纯吃素无法有效降低LDL-C水平后,应该采取更科学、全面的方法来管理血脂。做好下列三件事,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控制LDL-C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 生活方式干预

降低LDL-C的首要措施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均衡饮食是关键,不仅能只靠吃素。

建议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建议选择鱼类、去皮的禽肉、豆类和低脂奶制品作为蛋白质来源;同时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

对于肥胖人群而言,控制体重是改善血脂水平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BMI在18.5~23.9 kg/m²)能够显著优化血脂代谢,降低LDL-C水平,同时提升HDL-C水平。

另外,每周利用3~5天的时间,每次半小时,进行快走、慢跑或游泳等运动,能有效增加能量消耗,避免脂肪胆固醇堆积。烟酒的危害也不可忽视,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组织受到损害,而过量饮酒则可能升高甘油三酯水平。

通过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为降低LDL-C打下坚实基础。

2. 药物治疗

对于部分人群,单纯的调整生活方式可能不足以将LDL-C降至理想水平,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此时,药物就成为了重要的帮助手段。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脂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可有效降低“坏胆固醇”的水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例如阿托伐他汀10~20 mg,并根据治疗效果及患者耐受性进行剂量调整。对于他汀不耐受或胆固醇水平没有达标的患者,可联合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

近年来,新型调脂药物如PCSK9抑制剂也为难以通过传统药物控制LDL-C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更有效地控制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

3. 定期监测

降低LDL-C的过程中,定时监测血脂水平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一次使用药物治疗后,患者应在六周内复查血脂、肌酸激酶等参数,以用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血脂达标且患者无不良反应的,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如果血脂还是没有达标或存在不良反应的,则需每3个月监测一次,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未使用药物治疗的人群,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同样重要,这样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存在异常,以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持续的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身体状况,确保血脂水平始终处于健康范围内,为心血管健康提供保障。

LDL-C水平过高是影响心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成因包括饮食不当、生活方式差等。

单纯吃素无法有效降低LDL-C,因为肝脏仍会合成胆固醇,且素食可能导致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

降低LDL-C需做好三件事:一是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戒烟限酒;二是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三是定期监测血脂水平。通过科学管理,可降低LDL-C水平指数,控制好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罗英. 吃素能降血脂吗[J]. 食品与健康,2024,36(7):12.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0):833-853.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6.10.005

[3] 孙艺红,胡大一. 坚持百年胆固醇学说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硬道理. 中华内科杂志,2015,54(04):281-283.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5.04.001

[4] 高亚亚,吴海琴.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04):253-255.

0 阅读: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