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几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师,现已退休了。在退休后的某一天,蓦然回首,发觉有一个简单的词语我却全然讲错了。自我感知,这也算是误人子弟吧,尽管这个错误之责应该不全在我。
这个曲解的词语包含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个句子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多年来被人教版选为初中语文教材。我清楚地记得,此句起初属于《论语六则》中的一则,后来属于《论语十则》中的一则。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课本及教参都把它翻译为:“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根据这个思路,人们一般认为其含义是:要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对这句话的含义部分我并无多大的疑议。
最关键的还是“是知也”中的“知”,说是通假字,即“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当年,我一惯秉承着这样的教学原则:以纲(大纲)为纲,以本(课本)为本,所以我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

“知”真的是通“智”,智慧的意思吗?
如今,我有绝对把握的说:非也!这是毫无疑问的对经典误读了。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也算是智慧吗?果真如是,那智慧也太容易得到了!
知道就说不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只要是诚实的人都会如此这样做。概言之,这不过是人品问题,与智慧根本毫不相关。
为什么出现这种低级的误解呢?我想,问题就在于对“知”的认知不足上。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
也就是说,知“不知”也是一种“知”,且是最大的最重要的“知”。
孔子与苏格拉底同为世界四大圣哲之一,他俩生活在同一个轴心时代,有着共同的思绪毫不奇怪。他们高瞻远瞩,知道人性中有自以为是的弱点,所以不约而同地提醒与教导人们:人的认知有限,承认自己的不知是必须的本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正确翻译应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