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悟是把心逼到悬崖上都不罢休,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修行法?

慢曝人生 2018-03-16 09:20:18

先说一个公案,

此公案非通常说的案件,而是提起一个话题,用佛门的话就是“话头”。

比如我们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再比如:“念佛的是谁?”

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想一想,然后觉得似乎不是能说的清楚,就摇头不说了。

其实,在佛门之中,要回答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般是有方法的。

遇到这样铁疙瘩难解的问题,我们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想知道答案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疑。

在这个疑问的驱使下,自己又审视了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有没有什么能解的方法,这就是照。

在内心思索这个问题,发现穷尽思维也不可得,这叫“扫”。

扫也不可得,那就继续扫下去,这叫追。

跟着一路追下去,发现依然不可得,那就再扫,再追。

不断的扫,不断的追下去,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心路的尽头,悬崖的边上,继续往下追,往下扫的路已经到了尽头。

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前方已经无路可走。

将内心的执着、投机、统统扫荡干净。

看似到了悬崖,却又进了一步。

内心的智慧,需要我们的生命大死一番才能悟到。

君不见济公和尚,大癫和尚,时常疯疯傻傻,自言自语,那就是他们在扫内心的念头,把一个念头扫过的心情自然是欢喜的,也是寻常人不懂的。

从以上我们也知道佛家的参话头有这么一个过程:“提、疑、照、扫、追。”

整个过程像一把刀子一样,帮人斩断妄想、断了执着,令人无处措足,最后解脱现在。

我们试着参一个公案:

“念佛的人是谁?”

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是我了!是我在念佛。

那你又是谁?这个身体是你的,还是这个脑子是你的?

如果你说当然是脑子里的这个我了。

那把你身体的手砍下来,应该和你没什么关系吧?但你肯定不会同意。

你又说身体也是你的,但这个时候,俗世中的一桩烦心的事来了,你的心又乱了。

继续追问,继续往下扫。

或者心和身体都是你的,那千里之外的一个电话就让你的心又去了别处,是不是说你的心也是在手机上?

那念佛的还是你嘛?

这个问题我们只是试着扫一扫,能扫出最终的内心解答,悟道真谛是每个人的修为所在。

所以,继续往下扫吧!

由此看来,学禅不易,不明白就要扫,扫出来了就是悟。

时节姻缘到了,就能开悟。

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拈花微笑之来源。

释迦牟尼没有说话,没有教任何的方法,迦叶就悟道了,这就是禅宗的来源,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