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主导了大秦帝国的兴亡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10-20 19:44:35

文 / 子玉

重用山东士子是秦国一直以来的传统,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等人都曾深度影响了秦国历史,是秦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重要功臣。同样,李斯也是秦国由王国到帝国,嬴政由秦王到始皇的重要功臣。虽然李斯给大秦一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李斯也间接决定了大秦的命运,大秦二世而亡也和李斯有很大的关系。

分析大秦灭亡的原因,扩张太快引起的消化不良绝对是主因,可大秦扩张的节奏却是李斯给按下快进键的。从昭襄王时代,秦国就已经确定了对关东六国的军事战略:

远交近攻,逐渐蚕食,逐步消化。

事实证明,这是最成熟的开拓战略,因为,大秦只有打下并消化了的土地才真正属于大秦,如果只是凭武力打下而不能消化反而还会是负担、隐患。后来,关东大乱,秦国大本营及其周边蚕食比较早并已经消化了的地区基本稳定就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过早兼并楚国和齐国这样的边地反而成为了秦国的负担,分散了秦国的本土力量,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因为大秦瞬间将蚕食战略调整为了灭国大战,而大秦战略的调整却完全是李斯影响秦王的。

李斯去秦国求职,由于在做相邦吕不韦的舍人期间表现出彩所以就被不韦推荐给了秦王,以为郎官。在做了郎官之后,李斯就有了接触秦王的机会,于是果断向秦王建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中心意思就一点,秦国对六国的打击已经持续了六世,如今的六国和大秦相比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秦军轻松就能将其兼并。统一天下,成就帝业,正在此时。

李斯建议秦王立即发动灭国大战。对于如果不把握时机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李斯也给秦王讲清楚了:“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世上最难得的是机会,最容易失去的也是机会。如果不抓住机会,等诸侯强大之后又组织合纵,到时大秦可就相当被动了。

对于李斯的顾虑只能说有可能,因为,秦国在孝公时期就是突然崛起,一举改变了战国的竞争格局。当时的列国也存在触底反弹的可能。

但是,六国当时不管是在领土还是实力层面都和大秦不是一个体量,再说,即使是单个诸侯的崛起也造不成对秦国的威胁,因为大秦完全可以复制此前对赵、对楚、对齐的方案将其打回原形然后继续蚕食。

秦国完全可以以蚕食战略实现兼并六国的目的,完了还能顺利消化,只是这个周期会稍微长一些而已。即使六国大部分变强,秦国也能维持对列国的优势继续执行蚕食战略。不过,从概率上来讲,六国根本不存在大部分变强的可能。

但是,当大秦风卷云残鲸吞六国并将关中力量撒向关东之后,秦国在关东皆反的情况下竟然连保有大秦本土都不可能。如果大秦能够稳步推进开拓战略,那么即使遭遇列国合纵,依然可以保证大秦的基本盘不受影响。

为什么子婴后来不能维持秦国王于关中的局面,就是因为,大秦的力量都被消耗在了关东。等于说,秦国二世而亡的命运就是这种战略调整之后的后遗症病变、无治的结果。

说李斯间接决定了大秦的命运一点也不为过。

子婴面对的完全就是一个死局 图源/剧照

可是即使如此,秦国依然有医治消化不良的良方,那就是在燕、楚、齐这样的边地实行分封,在帝国实行郡国制,以藩镇来统治帝国边地完全符合当时的现实:藩王现场办公可以加强对边地的控制;保留边地诸侯的建制能够减缓六国遗民和大秦系统的摩擦,使大秦顺利度过过渡期;如果大秦庙堂出现权臣或者发生别的危机,藩王还可以来勤王。

郡国制是最适合大秦一统之后的良药妙方,后来汉朝的大治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而且,当时也不是没有人提醒始皇。王绾就在第一时间建议始皇封皇子为王来统治燕、楚、齐这样的边地,就是考虑到了秦国无力消化边地的现实。

但作为廷尉的李斯却站出来否定了王绾等人的建议,理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建议始皇不要犯周朝犯过的错误。对于皇子和功臣,厚赏他们就是了,如此才是安宁之术。

最终,始皇认可了李斯的说法:“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这是大秦关于分封制的第一次讨论。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的时候,大秦庙堂再一次讨论实行分封的合理性。当时,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王绾当年考虑的是边地的治理困难,淳于越则强调的是对权臣的防备,认为藩王是对付权臣政治的最佳良药。最后,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结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所担心的权臣政治也确实有可能,因为,始皇的皇子都没有军功,缺乏威望,很难控驭庞大的帝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宗室力量为辅弼以对抗朝中力量。后来的汉文帝为什么能坐稳江山,就是因为关东的刘氏藩王的存在。

当时,又是李斯站了出来反对分封,并由此引发了焚书坑儒事件。此次辩论是彻底否定了分封制,使大秦失去了最后的自救机会,而且焚书坑儒事件还使大秦变成了纯粹的以制度支撑的帝国。

不得不承认,只有制度而没有文化和思想也是大秦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又是李斯直接导致的后果。

至于李斯为何会一力主张全面郡县制而否定分封,一个是为了迎合始皇,更重要的是,李斯其实也想成为权臣,从其在沙丘政变中和赵高合作就能看出来:选择没有根基的胡亥为二世皇帝,以李斯为主导的文官群体就可以掌控朝政,而李斯呢,也会成为二世朝廷的权臣。

这才是李斯支持二世的核心原因。在当时,他可能还真没有将赵高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赵高会成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且竟然还打败了自己成为大秦真正的权臣。

也就是说,不管是赵高还是李斯谁胜,大秦都会皇权旁落,被权臣所控制。

二世即位之后,李斯也配合赵高对以蒙恬为代表的军功派、以扶苏为代表的宗室进行打击:打击军功派是为了巩固文官执政的结果;打击宗室一是扫清二世权力的竞争者,二是以物理消灭嬴秦宗室使分封制彻底无执行的可能。

这两个群体都是李斯成为权臣路上的阻碍,所以李斯肯定会配合二世和赵高对其进行精准打击。

只是,大秦对天下的控驭力本来就弱,如今,残酷的清洗只能使大秦彻底失去了对关东的控制力,甚至对关中的控制力都减弱了。

想想,如果关东的乱局发生之后以蒙恬为代表的军功派要是在的话也不至于魏咎、武臣等这样的二流角色在关东搅动风云。从大秦在面对危机时没有合适的平叛人选最后不得不让作为少府的章邯出征就能看出大秦军事人才的短缺。

要知道,秦国的蚕食战略和灭国大战可是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军功群体,这些人哪去了?

大部分都牺牲于内斗中。

这些人要是在的话不说搞定关东的乱局,起码保住关中基本盘还是没问题的。

由于嬴氏宗亲被清洗也导致了子婴在即位之后没有合作的对象,只能看着沛公的楚军一步步逼近关中,最后只能无奈投降。

更重要的是,李斯在和赵高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赵高掌控朝政之后就更加快了清洗大秦庙堂的步伐,冯劫、冯去疾等精英都是这场内斗的牺牲品,指鹿为马的游戏使大秦的精英群体进一步出局。

指鹿为马使大秦失去了所有精英 图源/剧照

如果李斯胜的话,大秦的局面也不致于会恶劣到彻底没救的地步。只能说,当李斯在沙丘政变中选择和赵高合作的时候,结果就已经注定了。笔者严重怀疑,沙丘政变的真正主导者有可能都是李斯。

所以呀,历史根本就没有真相。为什么赵高会成为沙丘政变的主导者,为什么其身份会被定义为宦官,可能是后世需要这个人物来服务于政治,来警醒世人。

认识到了这一层,就能明白李斯在大秦后来一系列变局中的作用。

从李斯在人生中的数次抉择来看,他是个只为个人目的服务的人,他为什么每次都迎合始皇,其实还是为了个人利益,甚至后来还在始皇身边安排了眼线,引起始皇的暴怒,从此彻底隐身。

只能说,李斯很早就在考虑自己在二世朝廷的地位,他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来服务,导致大秦的许多政策、制度根本就不适应现实,最终在二世时代失控。

大秦的悲剧,也许从李斯给秦国的战争机器按下快进键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总之,我们不否认李斯的个人能力,也不否定他对大秦一统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对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表示警惕。

历史人物,还是要客观地看待。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