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明末清初戏曲“独重节烈”研究》

古代小说研究 2024-02-18 06:50:15

《明末清初戏曲“独重节烈”研究》,张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内容简介

明末清初戏曲剧本呈现出“独重节烈”的风貌,时间跨度长,范围广,作者的身份非常多元复杂,形成了事实上的“复调”。“独重节烈”潮流在这个特定时期由父权式期待的“凝视”(Gaze)形塑而成,其潮去潮来又和行为经济学中的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密切相关。本书获得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基金资助。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明末清初”时限之界定

第二节 明末清初戏曲“独重节烈”现象

第三节 明末清初戏曲“独重节烈”意义何在?

第二章 儒林作家:以王夫之《龙舟会》为中心

第一节 《龙舟会》之故事流变

第二节 为君父复仇之孝烈幻梦

第三节 大唐国里忘忠孝,指点裙钗来报冤

第三章 遗民作家:以“苏州派”作家作品为中心

第一节 苏州派作家及其作品节烈总览

第二节 殉烈之广泛及与时代之联系

第三节 节烈之强化与增益

第四节 主可不仁,我无不义:以李玉“一人永占”为中心

第四章 遗臣作家:以陈轼《续牡丹亭》为中心

第一节 陈轼生平与《续牡丹亭》书写

第二节 从“以情反礼”到“皈依于理”

第三节 道学之隆替与国家之兴衰

第四节 “遗臣”的观剧感喟

第五章 无名氏作家:以《铁冠图》为中心

第一节 《铁冠图》的作者:李渔?叶稚斐?无名氏?

第二节 “节烈双全”之母与“女中英雄”之妻

第三节 方显得大明朝还有个女佳人

第六章 贰臣作家:以吴伟业《秣陵春》为中心

第一节 吴伟业生平与《秣陵春》书写

第二节 从“私约密期”到“不可面见”

第三节 进退维谷与苦节不屈

第四节 两条传播路径与复杂的观剧群体

第七章 “夹缝人”作家一:以孟称舜《贞文记》、《二胥记》为中心

第一节 《贞文记》与《二胥记》创作时间汇考

第二节 从“私结同心”到“守贞而死”

第三节 “失事求似”与曲中求直

第八章 “夹缝人”作家二:以袁于令《西楼记》为中心

第一节 尴尬的“夹缝”两截人

第二节 非为“救世”,实为抒愤的守贞书写

第三节 兰蕙芜秽:剧咏贞、节,缘何身早降清?

第九章 奸臣作家:以阮大铖《石巢四种曲》为中心

第一节 “心迹俱恶”,名标“奸臣”

第二节 身后是非谁管得,只愿生前诸愿遂

第三节 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

第四节 礼崩法坏,实亡国之先兆

第十章 “托钵山人”作家:以李渔十种曲为中心

第一节 李渔生平及其著作

第二节 风情趣剧外衣下的坚贞节义

第三节 道学、风流合而为一

第四节 贞节是“噱头”还是另有隐情?

第十一章 仕清作家:洪升和孔尚任

第一节 删秽就洁《长生殿》

第二节 增“贞”增“节”《桃花扇》

第十二章 场上之曲与读者反馈

第一节 风行天下的场上之曲

第二节 读者与作者的和衷共鸣

第三节 读者对卓文君的再评价

第十三章 明末清初“贞节”之大辩论

第一节 以归有光《贞女论》为始的激烈大辩论

第二节 进步派的失利

第十四章 明末清初传奇剧本褒扬节烈以励世之动机与意义

第一节 与现代观念不同之“贞节”体认

第二节 守贞福报:明末清初“节烈”剧本独特的大团圆模式

第三节 在举世反思大氛围中的剧作家以“曲”救世

第四节 “郑声”何以救国

第十五章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理想与现实背离探微

第一节 剧作中耐人寻味的男性缺席和女性救国

第二节 剧作中的贞节烈女何以能够劝世救世?

第三节 凝视、身份与思想倚籍

第四节 表演、现实与禀赋效应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后记(节选)

不知不觉中,这本书就要出版了,不由回想起当年做论文的情形。

北京大学图书馆

有时候在北大的路上偶遇古籍特藏室的老师,她会热情地和我打个招呼,同行的同学偶有惊奇,其实就跟卖油翁说的“我亦无他,唯手熟耳”一样,我只不过是在古籍特藏室混得脸熟而已。

早上在那里看几个小时,中午他们闭馆,我出去吃个午饭,下午又去,每次要穿过一畦玉簪花,等待黑沉沉的大门开启。有时候到了人家还没有开门,门口的两头暗红色的木雕小象总是低眉顺眼地站在那里,好像在说不急,不急。然后心也就果然慢慢地静了下来。

进门先是一个黑漆大屏风,上面是用各色玉石雕成花瓣,拼成浮雕的折枝花卉,牡丹和菊花尤其传神。右边是特藏室老师办公桌儿,通常有一两个老师坐在那里值班。

特藏室是一个方正的大厅,前半部靠近明亮的玻璃窗,摆着宽大的实木桌椅。后半部是高大的书架。由于桌子宽大,所以方便从书架上拿很多书放在一起比对,如果觉得低头看着太累了,桌子上还放着书撑,可以把一本儿书呈45度角平摊在上面,这样视线就跟书面平行,脖子就没那么累了。

常见有人赞美书香门第,赞美的人,一定没有成年累月地和书堆生活在一起,这样就会真正发现,在成堆的书架前穿梭,鼻敏感会让你一直想打喷嚏,而无论看起来多么干净的旧书,只要你翻一天的时间,你的指腹就会感觉非常的干,第二天第三天,你的指甲周围就会生出小的倒刺,你会特别想去洗手,但是涂上多好的护手霜也不能缓解这种干燥。

我猜想,是因为那些上百年的旧书积累了无数微细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尘,所以要想长时间地看这些旧书,戴上手套,不光是保护书,也是保护自己的手。所以你看古代藏书的地方,为什么不是叫作楼,就是叫作阁?那得高大宽敞,才能保证空气流通。那诗书旧族之家,不是有几个书童,就是有几个侍婢,相信我,叫他们笔墨伺候、红袖添香还是其次,首要任务是掸尘。《牡丹亭》里说:“素妆才罢,款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这要没人掸尘,看还潇洒不潇洒。

《牡丹亭》邮票

可是那个时候,学生谁去看书的时候戴着手套,戴着口罩啊?鼻子发痒,手指发干?仗着年轻硬扛呗。

虽然说古籍特藏室书架上的书已经是比较珍贵的,不能外借只能馆阅,但是如果想看更早一点的比如说几百年前的版本,那么就要到桌子旁边的特定电脑前,检索了之后,手工填写书单交给特藏室的老师。她的背后是一个隐藏的小窗口,打开小窗口,轰隆隆一个托盘升上来,把书单放上去,托盘再轰隆隆的下降到地库。等过一阵子,托盘再托着想要的书升上来。

虽然说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古籍,特藏室已经是比图书馆其他地方设置得更加恒温恒湿了,但是地库里应该是有更加严密的温度湿度保护。然而饶是如此,有一次,我从地库里提出来的一本书,刚刚翻开封面,扉页的下端就碎成了几片,我很有点儿错踧不安地望向特藏室的老师,特藏室老师一面安慰说这是风化,不关你事,我们可以修复。另一面互相商量说要抓紧时间数字化,以后尽量不要让读者直接看这些实体书了。

《海外红学与近代译学:张惠学术论文集》

尽管不让我赔偿,可是我依然觉得很可惜。这些实体的书籍字画,它的手感、版式、字迹给人的感受都跟数字化不一样。实体化的书籍、字画,更能唤起人的艺术美的感受,你似乎能够触摸到作者在运笔的起承转合之间的思想流动,而墨色、纸色以及手感,让你充分感觉到到历史的沧桑感,数字化的无论怎样还原,始终是隔了一层。这时候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天价买下书籍字画,因为它们虽然很安静,但似乎能够与人心对话。

特藏室门前洁白的玉簪花开了又谢,这么多年过去了,蓦然回首,我竟然还这么纤毫无遗地记得特藏室老师富态白皙的手腕上总是戴着的那个绛红花纹的玛瑙镯子,记得她手边那盆金边兰,记得窗台上摆着的君子兰油绿的叶片和硕大橘红色花朵,记得从玻璃窗透射进来的旭日和夕阳的光线明暗的交替……

王国维先生曾经有些瞧不起“大团圆”,认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这样使得我国文学少有伟大的悲剧。

王国维画像

嗳,王国维先生那样一个聪明人,怎么有时候总有些瞧不破,孰不知,若我等凡夫俗子,能够在小人拨乱、艰难颠沛之后得到一个踣而复起,否极泰来的“大团圆”结局,已经是人生的大确幸!

张惠

癸卯夏至写于新东园

个人简介

张惠,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任理事,香港红楼梦学会会长。个人专著《红楼梦研究在美国》荣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14项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4项课题。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