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很多疑难词语,“扳原”(又作“搬原”)即其中一例。此词不但仅见于《红楼梦》一书中,而且在《红楼梦》中也仅出现了一次,即第七十一回:“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搬原,互相连络,好作首尾。”(庚辰本)
庚辰本《红楼梦》
“搬原”一词的异文情况也不复杂,初步可分为三组:
一是“搬原/扳原”,庚辰本作“搬原”,蒙府本作“扳原”;二是“搬厚/扳厚”,梦稿本作“搬厚”,戚序本作“扳厚”;三是改易的情况,俄藏本作“交好”,梦觉本、程甲本、程乙本则无此数句,这些情况都是后来对原作的改易,都“不是原文”[1],或被认为是“擅改”或“擅删”[2]。
再进一步分析,“扳”字与“搬”同韵,读帮纽(现代汉语b声母)时与“搬”同音;读滂纽(现代汉语p声母)时与“搬”叠韵,而声母仅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俗文学中记音时可以互代。
这样,“搬原”一词的异文其实就只剩下了一种情况:搬(扳)原,还是搬(扳)厚?在整理《红楼梦》时,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一、“扳厚”:语境意义的推测和选择
各家整理者对此词的处理情况,取影响较大者,列表一览如下:
选取
校注
俞平伯
扳厚[3]
依从底本(戚序本),无注释。
周汝昌
搬厚[4]
从杨藏本,无注释。
冯其庸
扳厚[5]
无校记,无注释。
红研所
扳厚
无校记。注释为“因扳关系而有交情”。[6]
蔡义江
扳厚
无校记。注释为“结交,拉关系”。[7]
邓遂夫
扳厚
有校记:“从梦稿、戚序、戚宁本改。蒙府本同误‘原’,可见是历次原定本誉录之误。”[8]无训释。
诸家对此词的解释或有或无,但校勘选取的文字却是一致的:都选取了“厚”字而摒弃了“原”字。
《近代汉语词典》
辞书对此词的解释也都是“结交”、“拉关系”之意,如《红楼梦大辞典》:“因拉关系而亲厚。扳:攀、拉。赵姨娘素‘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9]《近代汉语词典》:“结交深厚。”[10]所举例句即《红楼梦》中此句。《新编红楼梦辞典》:“因攀扯关系而有交情。”例句也是此句,并作比较:“例中‘扳厚’据戚序本,庚辰本作‘搬原’,‘原’疑为‘厚’之误;杨继振藏本作‘搬厚’,周汝昌精校本从。”[11]
可见,诸家也都读“扳”为pan音,同“攀”字。这些解释也许都是从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的注释发展而来(1982年的初版即有此条注释,是最早可见的对此词的解释)。
所谓单文孤证,正是训释此一词语的困难所在,这种情况下,注释者大多只能通过原文的上下文语境来推测,所以纵览诸家对“扳厚”的解释,至今也只能看到结论性的呈现,而缺乏语言学方面的论证。
《新编红楼梦辞典》
根据语境,将“扳厚”看作“扳”(攀关系)与“厚”(交情深厚)的组合,固然有其合理性,却也存在有待解释的疑问:
首先,从构词角度看,诸家解释或将“扳厚”理解为因果关系的状中结构,因“扳”而“厚”,如红研所的注释、《红楼梦大辞典》和《新编红楼梦辞典》的解释;或将它理解为补充程度的动补结构,“扳”得“厚”,如《近代汉语词典》;然而这两种情况在“扳”字词素的词目中,除此之外都没有另外的相同的用法。
蔡义江释作“结交,拉关系”,是笼统的说法,《广雅·释言》:“扳,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诸大夫扳隐而立之”何休注、《楚辞·哀时命》“往者不可扳援兮”洪兴祖补注皆谓“扳,引也”,“结交”、“拉关系”也就是“援”、“引”之义,则“厚”字的训释就落空了。
其次,“扳厚”有其合理性,但不具备排他性,它并不就是唯一合理的。诸家在选取“扳厚”的同时,摒弃“扳原”的理由是什么?如果因为“扳原”不经见,那么“扳厚”不是同样仅见于《红楼梦》中吗?由此可见,对“扳原”的训诂是解决此一问题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无论是为了证其是或非。
二、“扳援”:训诂学方法的重要启示
最先致力于考释此词的是陈熙中先生(2009年),他认为无论“扳(搬)厚”还是“扳(搬)原”,都不太可能是曹雪芹的原文,而“真正的原文应该是‘扳援’”,“本义是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义则有攀附、结交、拉关系等意思”,并列举了古籍中“扳援”一词如此使用的五个例子。
《红楼求真录》
判断“扳援”为原文的理由,一是它符合文意,二是它可以解释异文产生的原因,即文化水平不高的听抄者因不解“扳援”而误书为“搬原/扳原”,又因“搬原/扳原”不可解而演变为了“搬厚/扳厚”。[12]
陈熙中先生此篇鸿文的重大意义之一,是训诂学方法运用的巨大引领和启示作用,如利用传统音训方法,为“原”字找到了其正字,并对此疑难词语的产生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这在解释此一疑难词语的路途上,无疑是飞越的一步。
站在陈熙中先生作为前驱而铺就的大道上,就更利于进一步思考了,“扳原”一词的训释还有继续向前推进的空间。
将“扳原”解作“扳援”之讹,那么“扳援”是否能很切合语境?“扳援”的本义是往上爬,在它的使用语境中也都不脱离此义,用于攀附身份地位或权势力量高者。
即以陈先生所举五例来看:
《曾巩集》
例一出于曾巩《谢中书舍人表》,曾巩前一句说自己“耻阴附于贵权”,故后一句说自己“无因缘毫发之扳援”,“权贵”必是身份地位高者;
例二出于朱胜非《秀水闲居录》,“登要途”者“更相扳援,其势炎炎”,“更相”是说相互之间谁的地位权势变得更高了,就又去攀附谁;
例三出于唐甄《潜书·尚治》,因“争进退”而“使学者扳援奔趋而失其本心”,“进退”偏义于“进”,此“扳援”也是向上结交;
例四出于陈继儒《读书镜》,于“人主宫闱之中”,“臣子不可妄有攀援”,据陈继儒所举汉高祖太子、戚夫人及汉文帝慎夫人事,知其所谓“宫闱”指皇帝之储君、后妃,于“臣子”当然为在上者;
例五出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见任则乞超擢,攀援进取,肩摩辇下……”(按,此实出自宋代胡寅《斐然集》卷十《轮对劄子》,陈熙中先生之引文宜节作“已在见任,则乞超擢,……”)“超擢”、“进取”、“辇下”都可见是向上。
然而《红楼梦》中说赵姨娘是“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原,互相连络,好作首尾”,所谓“管事的女人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就是那些在贾府、大观园中负责看门、上夜、种稻田、打理花草树木、各处司职照管杂事的“执事婆子们”(语见第六十四回),殆无可疑,而断不可能是周瑞家的(王夫人的陪房,邢夫人称之为“周管家的娘子”)、林之孝家的(管家林之孝的妻子)等“管家奶奶们”(俱见第七十一回)。“好作首尾”也即“互相照应”,可见她们在贾府中是地位、势力相当者。
原书又说:“方才之事,(赵姨娘)已竟闻得八九,听林之孝家的如此说,便恁般如此告诉了林之孝家的一遍。”
电视剧《红楼梦》中苏秋冬饰演赵姨娘
从该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看,大观园“二门外鹿顶内”看管“管事的女人议事取齐之所”的两个婆子得罪了尤氏,怡红院的丫头告诉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跑去怡红院向尤氏“献勤讨好”,扬言要“告诉管事的打他个臭死”,她出了园子回了凤姐,就让人“传凤姐的话,立刻叫林之孝家的进来”去见尤氏,“又传人立刻捆起这两个婆子来”。
这一系列的事情,赵姨娘闻之于谁?也只能是大观园、怡红院等处的“执事婆子”,她们在贾府的身份地位比赵姨娘还要低,“扳援”一词用于此其实是不切合的。
再,“扳援”一词既有“由下向上”的指向,则“与……扳援”的用法是值得怀疑的。因“相”字可偏指动作的一方,故古籍中可见“相攀(扳)援”、“更相攀(扳)援”、“转相攀(扳)援”等用例,但“与……扳援”的用例,管见所及之中尚没有。
循着陈熙中先生用训诂学方法为“扳原”寻找正字的实践指引,探考“扳原”一词可以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读书丛札》
三、“盘桓”:因声求义的新探索
因读吴小如先生《读书丛札》,见其中有两则札记涉及到对“畔援”、“伴奂”、“判涣”、“伴换”等词的训诂。
《诗经·大雅·皇矣》“无然畔援”,《诗经·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诗经·周颂·访落》“继犹判涣”,敦煌变文《八相变》“处分采女频妃,伴换太子”,吴小如先生结合葛毅卿《释判涣》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进行考释,认为这些词语“皆与‘盘桓’同义”[13]。
其他词姑不论,上古时之词语“畔援”同“盘桓”,已足以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这个疑难词“扳原”。
况《玉篇》:“伴,蒲满切,侣也。又蒲旦切。《诗》云:‘无然伴换。’”是“畔援”、“伴换”古时相同之证。又,《广韵》中“援”、“换”、“桓”都是匣纽字,“换”、“桓”是山摄合口一等字,“援”是山摄合口三等字,读音相近,魏晋以前可能都是一等字,所以读音相同,可以互通。
乾嘉音学已发“因声求义”之说,吴小如先生谓:“古今语言之通转,词义之通假,皆以字音为主,音同则义通,固不必泥于字形之异也。”[14]欧阳修跋《后汉冀州从事张表碑》,谓碑文中“有‘畔桓利正’之语”,他认为“‘畔桓’疑是‘盘桓’,文字简少假借尔”[15]。可与葛、蒋、吴先生之说相参证。
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时“畔援”、“伴换”、“盘桓”同音,并不能证明清朝时《红楼梦》中的“扳原”也同音。
《红楼梦方言及难解词词典》
至清朝时,“畔”、“伴”、“盘”固然早已由並纽发展成了帮纽和滂纽,“援”、“换”、“桓”也由匣纽发展成了影纽和晓纽,读音已有了很大不同。而且文字早已规范化,如果不是食古不化者,一定不可能有人将“盘桓”写成“畔援”。那么《红楼梦》中的“扳原”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存在一种可能性:原文作“盤桓”,在传抄过程中“盤”字被省写或误写成了“般”,进而又误写作了“扳”或“搬”;“桓”字被误写成了“垣”,进而又误写成了“原”,形讹变成了“厚”。即:盤→般→扳/搬;桓→垣→原→厚。
至于被误写的原因则难以确定,可能存在陈熙中先生所说的“一人念众人听抄”的情况,由读音之误和抄写之误共同导致,也可能只是传抄中的抄写之误,这已不可考了。
“盘桓”最初的意思是“旋转不进”,后引申有“徜徉而耽于逸乐玩好”[16]、“徘徊”、“停留”、“交往”等义。其“交往”、“相处”之义,《汉语大词典》举了两个例子为证:明代张景《飞丸记·月下伤怀》:“幸得此地有个张妈妈,朝夕宽慰盘桓。”《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我曾经与黄龙子盘桓多日,故能得其梗概。”
《汉语大词典》
蒋礼鸿先生则以现代方言证之:“现在吴语中还有以亲友聚会流连为‘盘桓’的。”[17]北宋邵雍《禁烟留题锦屏山下四首》之一:“满川桃李弄芳妍,不忍重为风所残。忍使一年春遂去,尽凭高处与盘桓。”《道藏辑要》本《吕帝圣迹纪要》:“吕帝云:笠翁岂止文人?真慧人也!正欲与之盘桓。”亦皆其例。
用法上,“与……盘桓”于古可见;语境上,《红楼梦》说赵姨娘“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盘桓”,即谓赵姨娘平常就跟贾府的执事婆子们有交往、有交情,她们之间都建立了联系,以便相互照应。这样就文从字顺,也完全切合语境了。
四、“盘桓”比较谈
《红楼梦》中还有三处出现了“盘桓”一词,可资比较。[18]第二回冷子兴语:“我也无紧事,且盘桓两日,待月半时也就起身了。”第三十七回探春结诗社帖:“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第四十一回:“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
这三处的“盘桓”,各本皆同,无异文,都作“停留”、“徘徊”讲。如果七十一回的“扳原”校作“盘桓”,则是全书中唯一作“交往”解的“盘桓”。
从这个角度说,它与陈熙中先生所校的“扳援”一样,也都是《红楼梦》中的“单文孤证”,无论校作“盘桓”还是“扳援”,目前还都不能如陈先生对《红楼梦》中“足的”一词的考证那样使人信服。
同样是解作“结交”、“交往”之义,“盘桓”与“扳援”的用法也不相同,它们各有核心含义:
《章太炎全集》
“扳援”是向上攀求,不涉及时间长度;“盘桓”是相对久地停留,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时伴有逸乐的情绪,而不涉及地位势力的高下。(章太炎《新方言·释言》:“《尔雅》:‘般,乐也。’亦作‘盘’。……重言曰‘盘桓’。”[19])
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半晌”,后面的“半晌”二字即表示相对的时间久。
又如《吕帝圣迹纪要》所载吕帝(吕洞宾)想要与李渔“盘桓”,即指时间相对较久的愉快的相处、聚会,而无关乎双方的地位、势力。
用于《红楼梦》中赵姨娘与管事的女人们之间,“盘桓”比“扳援”应更为合理,书中正是指赵姨娘与管事的女人们的交往、相处是长时间的,不是偶然一次或一朝一夕的,“素日”二字可证。自然也可以想见,这种交往、相处也是她们都乐意的,因为与她们的需求、利害关系相一致。
《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比较而言,“扳厚”的解释大体是推测语境意,而尚缺乏语言学的方法,但有版本依据;陈熙中先生的“扳援”之校是一种理校,运用声训方法,将此词的训释推向了深入,并昭示了训诂方法运用的大道;笔者将“扳原”校作“盘桓”也是理校,尝试于古今音变中求其义,探其源。
古代文献(非仅古代小说)中颇多难解词语,有时“泥于其形则岨峿不安,通乎其声则明辩以晰”[20],笔者固然不敢自是,而甘为献曝之野人。
补记:
顷得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第4版《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正文已校改作“扳援”,注释为:“即攀援。攀附、拉关系的意思。”(第986页)校记作:“‘扳援’,底本作‘搬原’,旁改为‘拉扯’,蒙府本作‘扳原’,戚序本作‘扳厚’,梦稿本作‘搬厚’,俄藏本作‘交好’。”(第995页)
诸本既皆无作“扳援”者,则如此校改的依据何在?是理校还是径改?读者未免一头雾水,而校记并未向读者说明。
其实这正是依从了陈熙中先生之说,此种陈先生的独家研究成果,校记中宜说明为妥,仅于卷首《〈红楼梦〉校注本四版修订说明》中写一句“北京大学中文系陈熙中教授作为特别邀请的顾问,提出了许多修订建议,提高了修订工作的学术质量”,似过于含混。
第4版对“扳(搬)原”的校改和注释,可见此词的研究已引起学界进一步关注(此前吴铭恩亦依从陈熙中先生之说校改作“扳援”,见《红楼梦脂评汇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163页)。因本刊版面已排定,爰补数语于此。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古代小说网”公微版附记:
拙文于《曹雪芹研究》(2023年第1期)发表后,曹震兄、詹健兄先后都赐教了宝贵意见,曹震兄认为应校作“相援”,詹健兄认为应校作“相厚”。
二位学友皆认为“扳”字系“相”字的草书形误。詹健兄说:“‘扳厚’的‘厚’可能不误,误的反而是‘扳’字,乃‘相’之误,原应作‘相厚’。义为交情深厚。‘相’有些写法右边与‘反’字还是有点像的。‘相厚’一词书的前边也有用到。”(2023年3月22日)并找到很多书法实例,以证“扳”字为“相”字之形误。
查《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凤姐担心贾琏在外居住的日子里不检点,于是让平儿认真检查贾琏的东西,冷笑道:“这半个月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厚的丢下的东西:戒指、汗巾、香袋儿,再至于头发、指甲,都是东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文本内证,而且此处的“相厚”二字,各本均无异文。
第七十一回中,赵姨娘“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相厚,互相连络,好作首尾”,这就比拙文所臆测的“盘桓”更加符合语境,俄藏本的抄录者虽不明此词,而改抄作“交好”,实是在语境中把握住了核心的意思;且拙文提出的从“盘桓”到“扳原”的致误演变,委实过于复杂而牵强了些。笔者如今愿意放弃拙文的观点,而信从詹健兄“相厚”的校读。
《蔡义江新评红楼梦》,曹雪芹著,蔡义江评注,商务印书馆2022年1月版。
再回顾对此词的校读,陈熙中先生和笔者都是结合语音和字形致误演变进行探究,詹健兄精于汉语俗字之学,则从字形的角度入手探究,探究结果之差异颇能发人之思:倘若单纯来看方法,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因为方法必然关涉具体情境,但是有效的方法应追求与先在的理解和知识的尽可能完美的融合。
孙甲智记
注释:
[1] 陈熙中:《“搬原”当是“扳援”之误——读红零札》,《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第149页。后收入《红楼求真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0页。
[2] 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修订四版),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4页。
[3] 俞平伯校订:《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97页。
[4] 周祜昌、周汝昌、周伦玲校订:《石头记会真》(第八册),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页。
[5] 冯其庸重校评批:《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青岛出版社2013年版,第1228页。
[6]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第三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83页。
[7] 蔡义江评注:《蔡义江新评红楼梦》,龙门书局2010年版,第808页。
[8] 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修订四版),第1024页。
[9]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10] 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7页。
[11] 周汝昌、晁继周主编:《新编红楼梦辞典》,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4页。
[12] 陈熙中:《“搬原”当是“扳援”之误——读红零札》。
[13] 吴小如著:《读书丛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85页。
[14] 吴小如著:《读书丛札》,第9页。
[15] [宋]欧阳修著:《集古录跋尾》,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29页。
[16] 吴小如著:《读书丛札》,第19页。
[17] 蒋礼鸿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4页。
[18] 此承陈熙中先生赐教,谨致谢忱!
[19] 章太炎著,蒋礼鸿校点:《新方言》,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7页。
[20] [清]邓廷桢著:《双砚斋笔记》卷三,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