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没有家”的?
李诞在一次直播中说:也许你走到哪里都体会不到家的感觉,可能你真正的“家”,不是你出生的地方,不是某个特定的人,不是某个特定的团体,而是你智力、情感和精神上联结的会面时刻,是你受到启发,发生转变,自我提升之时的感受,是你自由地、毫无歉意地表达自我之时的感受,那就是你的家。
第一,有多少女生,在结婚后就没有家了?
有个亲戚家的表姐,远嫁后跟娘家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那时候我还在读书,不是很懂为什么会这样,直到工作后的某一年,跟表姐聊起天来才知道,原来一个女生,如果出生在有哥哥弟弟的家庭里,会有严重的“无归属感”。
父母的财产是要留给儿子的,父母的关心和重视是给儿子的,父母后半生的努力是为了儿子……
而女儿则更像是“暂时的家人”,从嫁入新家庭后,与原生家庭的纽带就被仪式性切断了。在婚后女儿面临的是“陌生的家庭成员”,跟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起生活,很难建立归属感。
尤其是传统的家庭环境中,女儿在婚后就会被父母视为“别人家的人”,就连亲生父母也会把自己的女儿当成“媳妇”去要求,比如:必须侍奉丈夫、伺候公婆、能工作赚钱,也能下厨做饭、能生娃育儿,也能任劳任怨……
甚至在讨论去谁家过年的问题上,女儿都会被当成皮球扔来扔去。
在婆家过年吧,自己是外人,如果跟婆家关系不好,还会被当成“使唤丫头”,好像媳妇是一种“私产”,婆家既不允许儿媳回娘家,也不想善待儿媳。
回娘家过年呢,会被自己的亲爹亲妈“劝退”,他们在劝退你的那一刻,好像拥有一种“通情达理”的光环,觉得自己是开明的父母,为女儿婆家着想的父母,一般他们会说:快回你自己家过年吧!你嫁人了,不要老回娘家,让人笑话。
所以,女性在婚后,会处于一种既不属于原生家庭,也不属于婆家的“尴尬境地”;在生娃后,又会陷入“既不属于职场,也不被家庭完全认可”的夹缝状态。
就这样,女儿变成了“亲戚”。
第二,有多少女生,被强行灌以“不孝”的罪名?
女儿在家庭中正遭受系统性的剥削。
农村女孩辍学率是男孩的1.8倍,家庭为儿子付出的额外教育成本平均为每年2,400元 ,女儿则为1,700元。
全国仅有19.7%的农村女性获得过宅基地继承权,城市房产登记中女性单独所有仅占23.1%。
很多偏远地区的家庭,会将女儿当作“待转让的财产”,如果儿子没有钱结婚,女儿就是“备用金”;如果儿子没有钱上学读书,女儿就是“提款机”;如果儿子不想赡养老人,女儿就是“备用胎”……
某婚恋网站调查显示,26%的都市女性曾为兄弟婚姻支出超过10万元。
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女儿承担父母日常照护的比例高达68%,儿子更多提供象征性经济支持。这种“情感劳动剥削”实质上是家庭对女儿的二次剥夺。
数据显示,有30%的职场女性需将超过40%收入补贴原生家庭,即使是这样,女儿仍然被家庭视为“负担”,被父母剥夺了“财产继承权”,这种“隐性啃女”的现象非常普遍。
过年回家,女儿的待遇好坏,来自于对原生家庭的“金钱付出”,甚至是对家庭中“儿子”的付出程度。
我记得我外婆活着的时候,有一年过生日,她对自己的三个女儿说:我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给你们的哥哥买一件羽绒服。
而她忘了,自己的三个女儿,日子也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好过。
传统家庭的父母,常常以“爱”之名裹挟女儿“牺牲自己”。
“双标”几乎成了父母的常用“技巧”,在女儿需要情感支持时,将女儿定义为“外人”;在自己需要人照顾付出时,又将女儿定义为“家人”。在自己想要索取,或进行权力压制时,将女儿定义为“孩子”;在需要女儿出钱出力长脸面的时候,又将女儿定义为“大人”……
不服从,就是不孝。
所以,“想家”是女儿内心永远也抵达不了的远方,虽然她们有3个家,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
因此,逃离原生家庭,是许多女生成长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