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款冲锋枪,被志愿军称为“功勋枪”,它哪些精彩故事?

观景说史 2023-07-13 21:20:40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了避免美军狗急跳墙对我军工厂进行破坏,中央便决定要把沈阳一带的一些重要军工企业北迁。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历史悠久的沈阳五一兵工厂被解放军接管,并开始为南下的解放军生产79式步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沈阳五一兵工厂下辖的枪厂响应号召,把工厂搬迁到了黑龙江省腹地的北安市,随后把名字改为“庆华工具厂”,代号为“626厂”。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北方是雪茫茫一片,加上时间紧迫,枪厂的工人和机器是一同上火车,经过两天一夜才到达北安这座小城市。

厂址是一处破败的日军营地“东大营”。工人们一到达目的地后,就开始搬运设备、抢建临时厂房等工作。在经过45天的紧张工作后,在东大营整出了8个生产车间,1500多台机器,3000多吨钢材都已经到位,具备了初步生产规模。

庆华工具厂生产线一建好,上级便马上来了命令“立刻试制生产50式7.62毫米冲锋枪”,要求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国内第一款国产冲锋枪,去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

由于在二战时期,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这款冲锋枪因为火力猛、威力大而深受士兵们的热爱。当时在解放战争后期,沈阳五一兵工厂就曾仿制并少量生产过这种枪,并被命名为“50式冲锋枪”。

由于当时在缺乏图纸、缺设备的情况下想要大规模批量生产很难,但庆华工具厂不畏艰难险阻,马上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攻关,重新完善了一千多张图纸、上千道加工工艺,这为后来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人员并没有完全照搬波波沙冲锋枪的整个数据,而是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改良,放弃了弹鼓,采用35发的弧形弹匣,并采用焊接、铆接等一次成型等工艺,使得该冲锋枪的性能提升自己不少。

50式冲锋枪定型后,庆华工具厂全厂上下全部投入到生产中。一时间,工人们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抢着时间干,都卯足了劲要给前线支援更多的武器。

当时一个铣工师傅没来上班,车间党支部书记觉得有些蹊跷,派人去他家查看才发现这师傅是煤烟中毒,幸亏是发现及时这才化险为夷。

从那以后,厂里改变了工作方式,一线工人在生产,厂领导带领后勤人员为工人家里搞服务,买粮买煤、储备冬菜、维修烟囱等,上下一心就干劲就更足了。

在庆华工具厂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批2000多支50式冲锋枪在检验合格后,于1951年6月通过军列紧急输送到朝鲜战场上。在1951年6月开始到1953年12月,庆华工具厂总共向志愿军指战员提供了35.8万支50式冲锋枪。

经过改良的50式冲锋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这枪非常适合打近战、打夜战、打穿插战,就如同是为志愿军量身定做一般,被志愿军指战员们称为“功勋枪”。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士兵使用的是M3冲锋枪、M1伽兰德步枪和汤姆森冲锋枪,这些武器的火力非常猛烈,在单兵作战中的效果更为突出。

面对美军猛烈的单兵火力,志愿军在装备50式冲锋枪后,在多次作战中不负众望,在与美军使用的两种冲锋枪时多次占据上风。50式冲锋枪在30米至50米的距离内,可以很轻松打穿美军重3.2千克的防弹背心。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排长孙占元率领突击排使用14支50式冲锋枪对597.9高地进行反击,一连突破敌人2个火力点,仅孙占元一人就用50式冲锋枪击毙了16名敌人。

由于近战夜战是志愿军的优势,而50式冲锋枪则成为了志愿军战士在发扬这一优势的利器。一名志愿军班长给庆华工具厂写信:“这枪太神勇了,我们为祖国能生产出这样的好枪感到骄傲。我们想亲眼看看生产枪的工人师傅们,请你们给我们寄张照片来。”

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还传唱着这样一首歌:“50式冲锋枪,真是本领强,连打三十发,灵巧又响亮,赛过歪把子的机关枪。祖国人民造,跟咱上战场,冲锋把敌杀,一起保家乡,我爱我的50式冲锋枪。”

50式冲锋枪为抗美援朝战争立下汗马功劳,随后还被快速装备到部队中,到60年代后,50式冲锋枪彻底退出解放军战役,开始装备到民兵部队,直到80年代后,50式冲锋枪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 阅读: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