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多用途第三代战斗机。该机作战半径大、起降距离短、攻击能力强,具有高可靠性、高生存力和高机动性能。
歼-10战斗机自亮相以来,被人们称为“争气机”,因为歼-10战斗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航空工业和空军力量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向世界宣告我国有了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
歼-10战斗机的命运,跟一个叫宋文骢的人有关,他用宝贵的15分钟发言机会,成功将一个保守的二代半飞机方案变成了新型先进的三代飞机方案。
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普通家庭,5岁开始被父亲送去读书,在中学时受我党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我党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同盟”。
1949年7月,他成为了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里的一名侦察员,解放后曾在云南军区情报处担任谍报组和侦查组组长。
1950年,宋文骢被送到长春空军第二航校,成为了该校第一期学员,同时还担任空军某部飞机机械师、中队机械长。
1951年5月,为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宋文骢提前毕业,被分配到空军第九师27团担任机械师。他在朝鲜战场上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1954年8月,宋文骢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三期空军工程系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1958年,宋文骢被分配至沈阳112厂设计室,担任改型飞机总体设计组组长,从此与研制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7、歼-8、歼-7C、歼-10飞机的研制。
1982年2月,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611所)副所长、总设计师的宋文骢被邀请参加我国新一代战机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任务是“帮助参谋参谋,完善定型的方案”。
这次的评审论证会在北京海运仓总参谋部招待所召开,主要是从沈阳601所的歼-13方案和洪都650所强-6的衍生方案,当时普遍认为601所的歼-13方案将要胜出。
宋文骢作为611所的代表参加会议,却在会议上“意外地”得到了一个15分钟宝贵的发言机会,让他汇报一下他们所的新型飞机方案。
由于是临时安排,再加上发言时间只有短短一刻钟,但宋文骢却在没有飞机模型,没有图样资料,仅凭几张明胶片的情况下,他向在座的人推出了611所的鸭翼布局方案。
宋文骢提出的方案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经过会议讨论后,便决定先暂停选型,同时给两个月时间给601所和611所完善方案后再定夺。
1984年,经过三次新歼选型会和发动机选型会的反复研究,611所的鸭翼布局方案被选为最终方案进行发展。当时空军对新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向当时最先进的第三代机看齐,并预计要在2000年开始服役。
1986年,中央批准新歼研制,被列为国家重大工程,代号10号工程,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10号工程上马后,很多人并不看好歼-10的设计。虽然宋文骢用区区15分钟的报告成功“逆袭”,但我国之前一直走着“复制”的道路,想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很难。
歼-10作为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在气动外形、机体结构、飞控系统等方面都涉及到全新设计,新技术应用超过60%。而之前按照国际惯例,研制新机型时,新技术一般不会超过30%。所以有人说宋文骢是异想天开。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宋文骢成为歼-10项目的总设计师后,他针对我国落后的航空工业水平,建立起了三级设计师系统,将参与研制的所有设计师按系统配套纳入管理,明确上下级关系和责任。
同时他还狠抓经济负责制,每一项成品必须检验合格才给钱、推广评审技术,每一个项目都要评审合格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当然,在面对重大技术难题时,他会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
1998年3月23日,在宋文骢等人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迎来了歼-10首飞的日子。当歼-10首飞20分钟,表现得非常完美时,宋文骢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为了纪念歼-10首飞成功,宋文骢将自己的生日改为了3月23日。
从立项到试飞,歼-10的研发用了10多年的时间,之后又经历了多次的试飞,终于在2004年开始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
歼-10飞机的成功研制,经过不断升级、改装,歼-10已衍生出多种改进型,同时也为后来的歼-20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文骢曾感慨地说:“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人的寿命太短,时间太少了。如果人能活到100岁、200岁,那我还能为自己的国家研制几架飞机。”
2016年3月22日,宋文骢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6岁。宋文骢虽然带着些许遗憾走了,但他一心想让我国飞机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愿望已经实现。
资料来源于:《解放军报》、《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4月、《凤凰军事》、中国军网、中国新闻网等。
向老一辈共和国脊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