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1946年6月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战争开始。我军从被动防御到战略进攻只用了一年时间,这一部分功劳要算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蒋介石认为已经把我军赶过了黄河,在建立他以为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后,判断我军再难南渡,于是大胆地派遣原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到山东作战。
当时国民党是采用两翼出击、中间防御的战略体系,就是由之前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为重点对陕北和山东进攻。中间的晋冀鲁豫战场上,国民党只部署了少数兵力,企图以黄河天险阻止我军南进。
国民党轻敌的部署,反而给了黄河北岸的刘邓大军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这种战略背景下,中央军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迅速决定让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
193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成功,开始发起了鲁西南战役。随后,陈谢(陈赓、谢富治)集团也渡过黄河南进,随后攻击豫西、陕南、鄂北等地。
1947年8月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部分兵力的掩护下,拉开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序幕。
大别山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可以直逼南京、武汉两大重镇,可以起到打乱蒋介石战略部署,从而达到缓解国民党军对山东和陕北两大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千里挺进大别山,就等于是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这是一次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的远征,想要顺利到达大别山并非易事,其难度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在挺进大别山前,晋冀鲁豫野战军自身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力部队在经过一系列的战役战斗后,人员十分疲惫,且伤亡不少,弹药急需补充、缺少冬衣,部队需要休整。
然而,刘、邓两位首长在接到挺进大别山的密电后,就立刻着手准备相关事宜,还向中央保证在半个月后就开始行动,实际上刘邓大军在不到10天,就开始了行动。
千里挺进大别山,首先要渡过黄河。当时正值是雨季,连续多天的大雨导致河水水位不断上涨,黄河有决堤的可能,这对准备要行动的刘邓大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1947年8月6日,刘、邓两位首长在野战军前线指挥部作战室里召开干部会议,重点是对挺进大别山的具体时间进行讨论。当时有部分人主张提前行动,避免有黄河决堤的危险;而大部分人则认为应该继续休整,按照原定计划在8月15日再行动。
然而考虑到正值雨季,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在第二天就提前行动。为了统一部队的思想意识,他向部队提出了要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口号。
部队在经过泛黄区时,由于遍地积水和淤泥,路途难分,无法正常补给,一些战士生病了只能靠意志力坚持继续行军。在经过淤泥区时,部队不得不把十分珍贵的榴弹炮和卡车就地炸毁或掩埋。
在经过泛黄区后,还要经过另外一道险关,那就是淮河。当时正值8月雨季,淮河水情是变化无常,而刘邓大军缺少渡船,想要快速过河就只能趟水过去。
1947年8月26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20日的艰苦行军,终于来到了淮河北岸息县、临河一带。当刘邓12万大军的动向被蒋介石发觉后,他立刻进行调兵遣将,对刘邓大军进行围追堵截。
刘邓大军来到淮河北岸时,在当面进行堵截的国军整编第65师先头部队距离刘邓大军仅仅15公里,而且后面还有国军19个旅紧紧跟着。如果我军不能迅速过河,将会陷入到被敌人夹击的危险之中。
当天夜里,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跟刘邓大军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已经变得极其危急起来。这天夜里,刘伯承借着微弱的马灯亮光,手持一根竹竿,亲自去探测水深。
8月27日凌晨,刘邓大军趁着夜色抢渡淮河,说来也巧,当我军主力全部徒步涉水过河之后,上游的洪峰就奔涌而来,让后面紧跟而来的国军追兵只能望河兴叹。
过了淮河,马上就到大别山了,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刘邓大军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如同一把尖刀狠狠地插国军的心脏区域,迫使蒋介石调集大军前来围攻,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军也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邓小平在事后回忆起千里挺进大别山时,曾感慨地说:
“我这一生,这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砰砰地跳!”
对于徒步涉险过淮河时,邓小平回忆说:
“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涉,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