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用“五凤楼手”称赞他人写的文章精妙绝伦。
《幼学琼林》就有这样描述:“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
“五凤楼手”这一独特表述,其渊源可追溯至宋代的历史文献。
确切来说,它最早现身于宋代文人杨亿所著的《杨文公谈苑》(此书由黄鉴笔录,后经宋庠整理修订)以及宋代学者曾慥在《类说》卷五十三中所引用的《谈苑》内容。

在《杨文公谈苑》及《类说》所引的《谈苑》中,记录了一则生动的故事:宋代有韩浦、韩洎两兄弟,皆以古文见长。
韩洎却时常轻视其兄韩浦的文学才华,他曾对人言:“吾兄为文,犹如绳缚草舍,仅可遮风挡雨而已;予之文,则可比拟五凤楼之精妙。”韩洎此言,意在贬低其兄之文,而自诩己文如同五凤楼般华美绝伦。
韩浦闻此,非但未怒,反而派人赠予韩洎蜀地特产的精美纸张——蜀笺,并附诗一首:“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此诗既是对韩洎的调侃,也展现出了韩浦的豁达与风趣。
从此,“五凤楼手”这一表述便流传开来,成为赞誉文章精妙、文采飞扬的代名词。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五凤楼手”这一表述被频繁引用。例如,在明代冯惟敏的《不伏老》杂剧第三折中,便有“老先生素称有修五凤楼手段,今其时矣”的表述,足见这一美誉在文学界的广泛认可与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五凤楼”在唐代及五代后梁时期的洛阳均有建造,其建筑气势恢宏、构造精美绝伦,因此也常被用作比喻,来形容文章或技艺的高超与精美。

当我们将“五凤楼手”用于形容个人时,更多的是在借用这个成语的比喻意义,即形容某人具有超凡脱俗的文采和卓越的文章写作能力。
在北宋文坛,苏轼无疑是一位拥有“五凤楼手”美誉的文学大家。他的诗词、文章均堪称一绝,风格鲜明独特,艺术成就斐然。

比如《赤壁赋》,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文笔和丰富的情感,跨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引人深思。
为何这么说呢?大家请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赤壁赋》的意境深远,文辞优美。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夜的静谧与壮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文字不仅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画面,更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意境。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片宁静而壮美的赤壁之夜,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其次,《赤壁赋》的比喻巧妙、象征深刻。
苏轼在文中巧妙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人生比作“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比喻既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又透露出一种豁达与超然。同时,“沧海一粟”的意象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苏轼通过这一比喻,传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宇宙浩渺的敬畏之情。

再者,《赤壁赋》的哲理丰富、思想深邃。
它不仅仅是一篇游记散文,更是一次心灵的独白、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通过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碰撞。
他既有着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有着道家顺应自然、超然物外的洒脱;还蕴含着佛教的“空”与“无我”的禅意。这种思想的融合与碰撞,使得《赤壁赋》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哲理内涵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此外,《赤壁赋》的句式变化丰富、语言生动有力。
苏轼在文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既有骈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又有散句灵活多变、自然流畅。
这种句式变化不仅使得赋文在结构上更加灵活多样、富有节奏感;也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富有感染力。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些句子不仅描绘了赤壁之夜的壮美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荡与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