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世态炎凉的话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迎曼溪学 2024-12-01 10:46:33

在繁华喧嚣的尘世之中,有一句话道尽了世态炎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是《增广贤文》的一句俗语,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交往中对待贫富悬殊的众生百态,揭示了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与功利现实。

“贫居闹市无人问”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当一个人身处困境,囊中羞涩,即使他置身于熙熙攘攘的都市,也仿佛被世界遗忘。那些在灯火辉煌中穿梭的行人,或许只是匆匆过客,不愿为他停留片刻。

他的生活,如同一座孤岛,无人问津,更无人伸出援手。这里的“无人问”,不仅指的是物质上的匮乏与无助,更是心灵深处那份被忽视的孤独与渴望。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贫穷似乎成了原罪,让人在情感与社交上遭受双重遗弃。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坚守着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现实与矛盾,却在他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与赞誉。

那时的社会,更偏爱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但杜甫那真实而深刻的笔触,却如同异类般被忽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杜甫的诗歌最终得到了后世的肯定与尊崇,他也被誉为“诗圣”,流芳百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热闹景象。

当一个人手握财富,腰缠万贯,即便是身处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也会有各路亲朋好友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而来,只为一睹他的风采,或是寻求一丝利益。这里的“有远亲”,不再局限于血缘的纽带,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交圈子。

那些因利益而聚首的人们,仿佛嗅到了金钱的气息,便纷纷涌来,企图在这棵财富之树上分得一杯羹。这种因财富而起的社交现象,无疑是对人性中功利与现实的最好诠释。

说到“富在深山有远亲”,不得不提的便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刘备为了请得这位卧龙先生出山辅佐自己,不惜三顾茅庐,以诚相待。

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刘备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就霸业,于是四处求贤若渴。当他得知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便决定亲自前往拜访。尽管前两次都未能如愿见到诸葛亮,但刘备并未气馁,而是第三次冒着严寒再次前往。

终于,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两人一见如故,共商天下大计。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略,为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出山后,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战略眼光,协助刘备夺取了荆州、益州等地,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他又继续辅佐刘禅,致力于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在军事上,他多次北伐中原,虽然未能完全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也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再来看北宋初期的吕蒙正。

他幼时家境贫寒,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最终高中状元,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在他未成名之前,那些曾经的亲戚朋友不仅不肯伸出援手,反而对他冷嘲热讽,认为他不过是痴人说梦。

当他一朝得志,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却纷纷前来巴结,送上厚礼,企图与他攀上关系。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正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真实写照。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诗通过对比贫富两种状态下的社交差异,不仅揭示了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心态,更让我们看到了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真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性。

它如同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应被金钱和地位所迷惑,而忘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纯粹的情感纽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