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命挽救的不只是日本人,更是苏州和免签政策的巨大危机

科技不单仁行 2024-07-01 03:22:55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关于苏州的事情,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了昨天突然出来的热搜。

一个52岁的无业游民在苏州袭击了日本人,甚至准备袭击日本孩子们,被一位中国姑娘见义勇为救下来了,昨天这位见义勇为的姑娘因为伤势严重离开了。

事件经过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我相信大家只要看到发声的部门和央媒的措辞,就知道这件事背后的影响没有那么简单。

其实,这位见义勇为的中国姑娘,舍命救下的真的不只是日本人,更是苏州招商引资的脸面,以及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安全”品牌形象。

02

其实在周三,我们是非常偶然地按照惯例,去搜查全世界各个经济门户网站的时候,发现日经网放着财经内容不写,突然写到了这件事,而且,字里行间显得没那么友好。

我们又回过来倒查,发现国内的关注度并不高,除了从通告中知道还有另一个类似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其他太多信息了,

从网友的评论中,甚至到今天的评论,我们其实也能看到很多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就差没拍手称快了。

但到了周四,我们明显发现除了日经网之外,更多海外媒体、社交平台也在越来越热地讨论这件事,像老美那边更是在拜登和特朗普的首次辩论中,硬生生挤出篇幅去报道了这件事。

到了昨天周五,就是各大官媒央媒、苏州政府、外交部出场高规格的报道定性。

为什么外媒这么关注,非要揪着这件事不放呢,难道日本人比美国总统还值得关注?

为什么我们对这件事的报道,突然一下从低调到高规格处理了呢?

原因在于三点。

03

第一、苏州本身是吸引外资的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在全国各地当中,我去苏州的次数很多,在苏州还有我们单仁牛商的分公司和很多苏州当地的学员。

在我们苏州学员当中,很多企业都是跟外资企业合作,给他们提供配套、加工的供应商、服务商,有些还是合资企业。

所以,每次我去到苏州,都能看到非常多的外资企业,工厂里经常有很多老外来参观、谈生意,学员告诉我,苏州政府也会想方设法的替他们牵线搭桥,营造环境,争取能够拿到外资订单。

这为的是什么呢?

不就是树立苏州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多吸引点外企投资,多创造就业,带动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嘛。

其实,不管是品牌宣传,还是实际效果,苏州吸引外资的工作都做的非常出色。

在整个中国吸引外资的排行中,苏州位居全国第三,累计使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2023年实现进出口2.45万亿,今年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4%。

从这些数据里,我们可想而知,这背后牵动了多少中国企业,多少家庭,多少就业。

而在事情发生的苏州高新区,本身就是日资企业集聚的地方,恶性事件影响的不只是日本人,更是苏州政府和企业一直为吸引外资做出的艰苦努力,其实更受伤的是我们自己。

第二、现在正值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热门期。

所谓“144小时过境免签”,就是我们对54个国家单方面开放了过境免签政策,只要你愿意到中国来,就可以免签入境。

并且,这个政策还在进一步扩大,从72小时到144小时,再到现在的15天。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这样的政策带来的变化。

现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酒店取消了“接待外宾”的限制,在一些热门城市的街头、餐馆,老外扎堆的身影非常多。

我们去看今天各大短视频平台,包括海外社交平台,都能明显感觉到最近这段时间,好像全球的旅游博主都跑到中国来拍视频了。

更重要的是,它取得的实际效果确实非常好,我们从旅游中获得了税收和消费,老外也被中国的所见所闻震撼到了,

很多人都会在自己的视频中强调,中国和西方媒体宣传的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中国很安全,中国人很友善、很好客的特点。

这其实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设立这些政策,希望老外可以多来中国旅游、交流的目的,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去打消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一贯抹黑,宣传中国正面的形象。

这是国家层面的品牌营销工作,这时候去袭击外国人,这难道能叫爱国吗?

第三点就是这个事本身性质很恶劣。

我们去回顾整件事的细节,如果没有中国姑娘勇敢的见义勇为,用生命拦住了罪犯,那罪犯袭击的就不只是那一对日本母子,很大概率就会落在那一车的日本儿童上。

向妇女儿童动手,本身就是一件突破人类道德底线,令人不齿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发生了最坏的结果,这些日本儿童出点问题,外媒又会怎么放大力度炒作这件事?

这就等于我们之前做的一切吸引外资、改善国际形象的品牌工作,不管是对于苏州政府、企业,还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好在有这位中国姑娘的挺身而出,这也是为什么官方会高规格的宣传这件事。

而且,我们今天再去看外媒,他们的论调也发生了集体转变,全部在向这位见义勇为的中国姑娘表达尊敬和致哀。

一场巨大的危机被化解了。

04

当然,危机过后,其实我们也能感受到,今天整个中国社会大众的情绪、戾气好像越来越大了。

只要有一个发泄口,不管是什么样,大众就会马上把自己情绪发泄出去。

究其根本,不是在于今天短视频直播让信息和交流变得简单了。

而是在于我们的经济和就业。

在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增长可以掩盖和压下很多矛盾,毕竟再累再辛苦,有就业、有工作、有增长,就有希望。

但当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矛盾就会激化,并且转移成为各种事件,各种情绪的发泄。

经济基础,不仅是决定上层建筑,也会派生出底层的意识形态。

目前,我们经济上的迫切感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升级和国际竞争的需求,特别是跟美国在高科技以及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

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稳定问题,长期通缩只会让底层群体的收入下降更快。

当然,我们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码在工业生产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复苏。

今年的1-5月份,工业增加值维持在6%以上,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了3.4%。

也就是我们的制造业和工业部门的情况还不错。

但是从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能够看到,我们在5月份又跌到了50%的荣枯线下方。

原因就是我们的消费增长还相对滞后,这三个月都徘徊在3%左右,要低于工业生产。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差距,就等于我们现在用一条腿走路,生产的出,但卖不出,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所以,解决问题还需要另一条腿的帮助,特别是重建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但这就需要政府在提振消费、保障社会福利的方方面面,拿出更多的工具和解决方案,同样,我们也需要更多一点的耐心和时间。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0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