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为全球第一也得继续奋斗,这是不是中国制造业的宿命?

科技不单仁行 2024-07-07 05:50:17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在中国高新制造的行业当中,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是三张闪亮的名片。

在这三个领域当中,我们全部都跑出了全球领先,甚至是全球第一的中国企业。

但在光鲜亮丽的背后,依然是“老调重弹”的努力和奋斗。

就像前不久,全球第一大动力电池生产商提出了奋斗100天的号召。

很多人不理解,你说你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了,怎么还要努力奋斗?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目的,难道就是让大家一直卷下去吗?

02

其实,类似的疑问不是发生某一个企业,而是在制造业各个领域都有出现过,看上去颇有种宿命的感觉。

为什么即使做到了全球第一,还要努力奋斗?

这个问题我们调研了很多,它的答案缘由异常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是一种宿命,更多时候是企业一种不得不为之的紧迫感和现实压力。

我们归结于三点原因,这三点是并列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第一、生产规模第一,但没有市场上的定价权和差异化。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的光伏产业,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中国在光伏主要生产环节的产能,占到了全球市场的80%。

我们生产了全世界90%以上的多晶硅、98%的太阳能硅片、85%以上的太阳能电池、以及80%以上的光伏组件。

但是,我们只是在生产规模做到了第一,没有定价权,受需求周期的影响非常强烈。

比如说今年一季度,某个光伏龙头突然披露财报,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7%,净利润亏损23.5亿,同比下降164%。

当然,出现问题的不只是某一家龙头,而是光伏大部分企业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或者亏损。

究其原因,像光伏这类的产业,很多时候向下游输送的并不是完整的终端产品,而是组件集采,品类比较单一,竞争很激烈。

过了几年好日子之后,市场饱和了,向高端下游,包括出海延伸都遇到了困难,供给大于需求就造成了产能过剩,价格逐渐下行。

但是,光伏企业想要建设一条合格的产线,本身需要非常高的资金投入,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出去了。

一旦投产就很难停下来,退出成本非常高,哪怕是亏损,也要扛住压力继续投产。

而且,这个时候更要考验企业能不能用更低的成本,更一体化的能力,提供更好的产品。

03

第二、行业处在高速发展期的时候,会吸引众多乐观的玩家主动参与竞争。

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创业者的敏锐度和嗅觉,不管是在亚马逊雨林,还是在非洲草原,我们总能找到不远万里前来挖掘金子的中国创业者。

但它的另一面就是,一旦某个行业来到高速发展期,利润非常不错的时候,往往能引来潮水一般的玩家涌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根据中国能源新闻网报道,2020年-2022年,中国在储能行业新增企业54557家,国内储能企业一下子超过了10万家。

入局企业太多,产品标准化程度又比较高,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化,但在核心功能上大家其实都大同小异,这就导致了一个乐观的判断。

创业者会考虑说,行业处在这样的高速发展期,需求一下子涨了好几倍,明年的需求肯定会更大,大企业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吃完,那我怎么样也能喝口汤。

就像2022年的芯片荒,全球半导体厂商都在喊缺货,要涨价了,终端厂商也争先恐后地下订单,丰厚的利润一下子引来了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热情。

当所有人都想去分一杯羹的时候,行业就会自发的膨胀,等到整个市场需求被填满之后,行业又迅速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所有玩家又会围绕着价格、产品差异、细分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一点不管是在传统制造业,还是高科技的制造领域,都是如此。

行业总会在“非标化-标准化-差异化-标准化-差异化”当中不断循环。

在中国市场的商业竞争,应该算得上是全世界最残酷的地方,没有太多时间留给创业者慢慢发育,即便侥幸成为了行业龙头,身上也必然扛着巨大的压力,背后时时刻刻都有着对手在追赶。

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不断累计自己的规模优势,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以更低价格扩大市场占有率,是最直接的做法。

04

第三、全球第一,并不等于技术第一。

以电池为例,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短短几年就把整个汽车市场替代率推到了50%以上。

这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更新换代,以及巨大的利益分配和价值重构,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当中核心零部件电池。

我们其实可以发现,电池已经经历了三次迭代,从三元锂电池,到磷酸铁锂电池,再到固态电池,技术不断在发展,企业本身就存在着研发、设备与产能的变迁,这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加上今天终端车企什么都要卷,卷产品、卷价格、卷性能、卷智能化。

你别管它卷什么,但你的客户全都在卷的时候,供应商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

除非你能像英伟达一样提供独家产品,而且,这个产品跟其他产品具备了“断代级”的代差优势,不然,没有人能稳坐钓鱼台。

但对于今天很多制造业来说,很难说我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哪怕是行业第一、全球第一,也只有相对优势。

当然,这一点也不只是制造业,所有行业都是如此,一些简单、好做的行业不是有了牌照的限制,轮不到你来做,就是已经被央企国企的巨头垄断了。

而且,有的行业和产业只要被确定为先进制造和新兴行业的发展方向,很多地方是不看实际情况就一哄而上,用土地、税收各种优惠政策引入企业扩产,像这几年打造什么光谷之都、锂电之都、新能源之都的城市还少吗?

这里面难道没有造成重复建设,让行业越来越卷吗?

所以,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格局下,企业就更加需要注重拓展细分领域、特定场景,以及特定目标人群,满足他们差异化的场景需求,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提升自己的服务价值。

同时,还需要去深入洞察客户和市场需求,做到营销前置,进行覆盖全场景、全平台、多账号的全域矩阵营销,真正专注、深耕下来,找到自己的消费者,而且是不以国界为边界,给全球消费者创造特定的价值,真正去做到规模优势、技术代差优势,再加上营销优势。

在中国,胸怀大志的创业者不在少数,但想跟时间做朋友的企业都被干掉了。

剩下的,都是在与时间赛跑的人。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8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