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新闻报道引发了国内广泛热议:俄罗斯影响中欧班列运行,导致众多中国商品滞留,赖以生存的国内商人与企业家深陷困境!
闻悉此消息,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聚焦于事件本身,质疑货物是否存在问题,从而促使俄罗斯采取“制裁”行动;也有人深入探究,将关注点引向中俄关系。
这也无可厚非,毕竟长期以来,在公众认知里,中俄关系亲密无间,两国民众携手共进,共同应对美西方挑战。既是好兄弟,商业往来中即便不特别放宽标准,也不至于对我们设置障碍吧?
这究竟是何缘由?俄罗斯缘何突对中欧班列采取措施,此举背后传递了何种信息?
一切始于享誉盛名的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即中国与欧洲间的铁路贸易纽带,作为“一带一路”政策的标志性项目,自通车后,虽未至全面互通有无之境,却也实现了中欧诸国的双赢局面。
大量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中国制造涌入欧洲,促使欧洲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丰厚回报,不仅经济上收益颇丰,外交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而这其中,中国出口至欧洲的商品主要分为几大类:其一是源自义乌等地,种类繁多的小商品;其二是西南地区生产的电子设备,包含诸多高端产品;至于其三,则是国内已趋饱和的机械产品。
这三种物资均为欧洲所急需,且利润极为丰厚,因此,众多国人借此机会实现了财富积累,这也正是俄罗斯方面采取行动的根源!
众所周知,当前俄罗斯正陷于战争,且已延续三年,期间国内局势几经变迁,首要表现为资源匮乏。
在美西方的严厉制裁冲击下,俄罗斯金融体系濒临崩溃边缘,尤以能源领域受创最重。鉴于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能源,西方此举直击要害,成效显著,加之各国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俄政府面临巨大压力。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紧要关头,中俄印三国携手合作,尽管表述略显简化,实际上这是俄罗斯积极寻求与中国及印度深化合作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俄罗斯经济勉强得以维持,但显而易见,长远之计难以解救燃眉之急。战争旷日持久,更多问题随之浮现,诸如货币贬值、技术滞后、通货膨胀等。
而在这之中,技术层面的滞后尤为致命。须知,俄罗斯之所以能在经济滞后的情况下展现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联遗留下的庞大工业基础。换言之,仅凭这些遗产,无需过多创新与发展,便足以使俄罗斯在除五常外的国家中保持领先半个世纪的优势。
然而,近年来情形已大不相同,战争频发与科技革新并进,苏联时期遗留下的技术与成就已显逊色,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科技领域皆如此,例如无人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均落后,非但难以与中美并驾齐驱,就连日本、英法亦超越其上。
在此情境下,俄罗斯面临两条可选路径:一是通过购买,即从中国进口;二是依靠自主研发,重现苏式工业的辉煌。
对此,多数人料想俄罗斯会倾向前者,缘由显而易见:一是中俄两国关系融洽,二是俄罗斯研发资金有限,故而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之说。
但显然,无论境遇如何困顿,俄罗斯仍是“上三常”的一员。对于中国是否会向其出售核心科技暂且不论,即便出售且性价比极高,俄罗斯也不太可能将国家命脉交予他国掌控。
这与过往的我们颇为相似,忆往昔,涉足高端科技领域之际,国内舆论纷杂,众多人士偏爱进口甚于自主研发,然而结果呢?一旦遭遇技术封锁,我们唯有默默承受,最终仍须回归自主研发之路。
笔者认为,俄罗斯政府的意图显而易见,这恰是他们针对中欧班列采取行动的一个缘由。
缘由显而易见,俄罗斯禁运清单所列,多为机械与电子产品,简而言之,即超越俄罗斯现有科技水平的物品。
在他们眼中,放任这些技术或产品流入国内,或许会导致国内科技企业懈怠创新、贪图安逸,甚至在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压迫下,俄罗斯企业可能连竞争意愿都会丧失。而今,外国技术与产品难以进入,无疑迫使他们自力更生,专注于自主研发。
这是其一,其二,这或许构成了一种隐形的施压手段。须知,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对中国的要求从未间断,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皆如此,经贸合作尚不满足,更期望我方出兵及提供武器援助。
对此,中国未予应允,鉴于我方立场,俄罗斯可采取两种应对策略:一是继续寻求援助,期盼“奇迹”降临;二是转移目标,若无法获得武器与援助,则可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而无论他们的选择如何,中欧班列的禁运均作为一个信号存在,介于威胁与请求之间。
那么至此,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面对俄罗斯方面的态度骤变,我们应如何应对?是妥协,还是坚决对抗?又或是会陷入困境?
答案显然为否,中国不会选择任一局面,缘由简明,我们并非仅依赖此单一财富之道,中欧班列若遇阻,我们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可走?
自广西通向东南亚,进而延伸至印度、中亚、中东的路线,国家早已布局完善。如遇“阻碍”,转换方向即可,无需多言。至于中俄关系是否会因此波动,笔者认为可能性甚微。
原因显而易见,国家利益始终凌驾于一切之上,当前格局下美国独占鳌头,中俄唯有携手合作方能抗衡美国,基于此背景,即便偶存分歧,两国在核心立场上仍将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