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梅雨季总是带着黏腻的气息,林晓雯站在餐桌旁,看着儿子乐乐用勺子戳着碗里的糖醋排骨,眼睛却死死黏在客厅里正在播放《超级飞侠》的电视上。这已是本周第四次饭菜凉透,白米饭上凝结的油花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像极了她逐渐冷却的耐心。
“乐乐,先吃饭,吃完再看。” 她的声音混着电视里乐迪的欢呼声,显得格外单薄。孩子的指尖跟着动画片节奏敲打餐椅扶手,一块排骨从勺子上滑落,啪嗒掉在桌布上,他却浑然不觉。想起上个月体检时医生说孩子脾胃虚弱,跟边吃边看的习惯脱不了干系,林晓雯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 那些科普文章里说的 “影响消化酶分泌”“导致注意力分散”,此刻像走马灯般在脑海里闪现。
这场风波在家长群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发来私信:“做得太冲动了,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的。” 附带的链接里,育儿专家正侃侃而谈 “正向引导” 的重要性;也有家长在群里点赞:“就得这样立规矩,我家孩子以前边吃边玩,我直接关电视,现在吃饭可自觉了。” 林晓雯盯着手机屏幕,想起自己小时候因为吃饭时看漫画被父亲训斥的场景,胸口突然泛起一阵钝痛 —— 原来自己不知不觉间,活成了记忆中那个严厉的身影。
深夜,她蹲在碎屏的电视前收拾残骸,乐乐早已抱着小熊玩偶睡熟,脸上还留着泪痕。月光从窗帘缝隙里漏进来,照亮了茶几上那碗没动过的银耳羹 —— 那是她特意为孩子炖的,现在却成了这场冲突的沉默见证。指尖触到遥控器上的卡通贴纸,是乐乐上周刚贴上去的超级飞侠图案,边角还留着孩子用力按压的指纹印。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用破坏代替了沟通,用愤怒掩盖了焦虑,却忘了孩子的世界里,规则需要用更温和的方式来建立。
第二天,林晓雯带着乐乐去商场挑选新电视。孩子攥着旧遥控器的碎片不肯松手,眼睛却时不时瞟向玩具区的超级飞侠玩偶。“我们和电视做个约定好不好?” 她指着展示区的儿童时钟,“吃饭的时候,电视要‘休息’,吃完饭后,它可以‘工作’20 分钟。” 乐乐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指着时钟上的卡通图案咯咯笑。回家后,她在餐厅墙上贴了张手绘的太阳贴纸:“当太阳照到这朵花时,就是看电视的时间啦。”
现在的晚餐时间,电视安静地立在墙角,乐乐会时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太阳贴纸,奶声奶气地数:“妈妈,还有两个小格子太阳就出来啦!” 而林晓雯会趁机和孩子聊幼儿园的趣事,讲讲餐桌上的小故事。有次说到糖醋排骨的来历,乐乐突然咯咯笑起来:“原来小猪变成排骨要这么久呀!” 那一刻,餐桌上的欢声笑语比任何动画片都更让她心动。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照亮了乐乐正在认真咀嚼的小脸。林晓雯摸着新遥控器上的防滑硅胶套,突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比起砸掉电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里种下规则的种子。当约束伴着理解,当规则裹着爱意,那些曾经让人头疼的坏习惯,终将在耐心的浇灌下,变成孩子自觉守护的成长养分。就像此刻,乐乐吃完最后一口饭,主动牵起她的手走向电视:“妈妈,太阳出来了!” 声音里没有恐惧,只有对约定的信任 —— 这或许,才是最好的教育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