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先好后坏?
我们都知道,中苏关系是在赫鲁晓夫任期内出现裂痕的,还有很多人骂他。但其实赫鲁晓夫刚刚上台的时候,对我国的态度是很积极的,延续了我们和斯大林时期的蜜月期。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毛泽东和斯大林握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比如: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大项目,初步的时候只是确定了50个,到了1954年之前,确立了大概141项。
1954年,赫鲁晓夫首次访华时,决定对华大幅度增加援助,又增加了15项工程,并提升技术含量。这些项目也是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公开宣传的重点。所以,赫鲁晓夫并不是一上台就对中国态度不友好的,甚至在前期的时候给中国带来很多礼包,完成了苏军撤离旅顺口的任务,把旅顺移交给了我们。那你说这前期对我们这么好是为什么呢?
因为利益呗!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高层政权的移交并不顺利,权力要进行重新分配,主要参与人员就有三人: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贝利亚是最先蠢蠢欲动的,打算扩大自己的实力。那么,其他的两人肯定不乐意,“枪打出头鸟”,如果他要是熟读我们的古代历史,他肯定不会这么做,结果就导致了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人联手,最终将贝利亚处决了。后来,赫鲁晓夫又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削弱了马林科夫的影响力。比如:赫鲁晓夫推动农业改革,这一点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因为在斯大林时期,农业基本上是服务于工业化的,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农业生产下降,农民反抗等等。所以,赫鲁晓夫就打算通过改善农业状况,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赫鲁晓夫本人就是出身于农村,他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没有财阀,据说还辍学早。所以,他能走到政治权力巅峰,靠的全是自己多年积攒的情商、政商、智商,面对不同的竞争者,他采用的策略也不同,就比如:贝利亚是突然被抓捕的,而马林科夫则是一点点被弱化下去的。所以,赫鲁晓夫刚开始上台的时候,因为国内政局很不稳定,他的地位也不稳定,他需要中国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对中共和毛主席都很尊重。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握手
1954年,我们国庆前夕,赫鲁晓夫带着大礼包和苏联访华团访华,这个规模基本上就是史无前例,有70多人,级别都非常高。赫鲁晓夫批评了之前斯大林对中国的大国主义,讲了中苏之间应该要更加友好互助。总之,就是赫鲁晓夫要掏心掏肺的对中国好,除了大礼包,他还把4个中苏股份公司中苏联的股份交给了我们,还提出了帮我们建设小型原子能反应堆,可以搞科研、培养人才。虽然,他后来撕毁了协定,撤走了对我们的核援助,但苏联援建的原子能反应堆,在培养我国核工业人才方面,也确实起了重要作用。除了中国方面,赫鲁晓夫需要中国这个帮手;在国际上,苏联也面临美西方的压力。所以,赫鲁晓夫需要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那么后来,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又转变了呢?
还是因为利益!
随着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地位的稳定以及苏联国力的日益强大。他开始想要怎么实现苏联利益最大化,他想要控制中国来巩固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主导地位,那他自己就是老大中的老大了。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错误政策,基本上就是属于全盘否定。中国在这方面明里暗里多次劝赫鲁晓夫,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但赫鲁晓夫根本听不进去。
1958年,赫鲁晓夫又提出在中国搞联合舰队,那时候中国的海军建立,还不到十年,海军基础还很薄弱。说是联合,实际上就是苏联想以联合舰队的名义来控制中国海军。背后,还有一层目的,就是想用中国的港口服务苏联海军。
这牵扯到了中国主权的问题,毛主席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也是在1958年,因为苏联的核动力潜艇试验成功,实现了远洋航行,这联络信号是个问题,他想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说是双方合资,共同使用。但毛主席是坚决坚持主权完整派。毛主席回复说:“建,可以,费用全部由中国出,所有权是中国的。”赫鲁晓夫一看,没有所有权怎么控制啊?所有他也不同意。
因为这两件事情,再加上苏联的洲际导弹已经初见端倪,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态度开始冷淡。
1959年,中印边境爆发冲突,苏联也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偏袒印度,这导致中苏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同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这可是个大事,毕竟美苏是两大对手,他们到底聊了什么呢?
从后续美苏的态度就能看出来,还是在这一年,赫鲁晓夫在我们国庆的时候访华,要求我们对台湾不使用武力,还要求中国实行苏联提出的“三和路线”,这些问题都被毛主席拒绝了。所以赫鲁晓夫那小爆脾气又上来了。
1960年的时候,赫鲁晓夫开始在各种场合批判中共,不像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对我们大佳赞赏了。后来,就有了我们知道的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之前所有援助中国的专家、技术人员,废除了各种合作协议。到这中苏关系可以说是跌至冰点了。到了1964年,赫鲁晓夫虽然被赶下台,但是,中苏关系却并没有缓和。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894——197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我们的态度,前期和赫鲁晓夫基本一致,甚至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后来,随着美西方对苏联的态度再一次改变,苏联对华态度也有所缓和,只是等勃列日涅夫想要积极缓和中苏关系的时候,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国博弈,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是因为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我们没有贪图小利,才保住了我们独立自主的发展,只有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