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17岁中专生被7家企业疯抢,网友:谁说职教不能出人才

墨寒雪 2024-12-03 11:07:44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12月1日,“17岁中专生被7家企业疯抢”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一名驻河南马店的17岁中专生,获得了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并被多家企业争相录取。

那么,这位中专生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郑红旭的技能成才之路】

这个引起社会瞩目的中专生,他叫郑红旭。

上中专,其实也是一个意外的选择。

中考那一年,他的分数距离重点高中的录取线只差了10分,面对这个结果,母亲劝他复读,但郑红旭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从小就喜欢机械,喜欢拆解家里的老式风扇,也喜欢研究各种机器的运作原理。

他认为,如果不能进入理想的高中,那不如选择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一技之长。

这个决定在家人看来有些鲁莽甚至固执,尤其是他的母亲,一度觉得这个选择意味着放弃“体面”的生活,但是郑红旭的坚持最终让家人勉强同意。

于是,他来到了当地的一所职业院校——一座不起眼的校区,几栋简单的教学楼和几间实训车间,与梦想中的高中有着天壤之别。

郑红旭并没有因此失落,反而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学到真本事,”在校期间,他是学校里最早来到实训车间的学生之一。

每天早上6点半,他已经在车间里开始练习基本技能:发动机的拆解与组装、齿轮的校准和测试、机械零件的加工等等。

刚开始,他对这些机械操作一窍不通,经常把螺丝装反或者拆坏零件,有一次,他把老师的一个实验设备拆得乱七八糟,花了整整一天才恢复原状。

两年后,他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河南省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学生组的第一名,并顺利进入全国决赛,那段时间,他几乎将自己关在实训室,每天练到深夜。

比起对手,他或许没有更好的资源和背景,但他有的是时间和毅力,在全国决赛中,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拿下第三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让他自己感到意外的是,这枚奖牌竟然成为他求职的“敲门砖”,竞赛刚结束不久,他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企业的邀约,开出的薪资从月薪过万到带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岗位不等。

母亲在听到这些消息时一度泪流满面,她没想到儿子通过职业教育竟然能有这样的成就。

但是,这样的成功是否只是少数幸运者的例外?

【鲁静怡的巅峰时刻】

鲁静怡,这位来自河南开封尉氏县的姑娘,从一个普通家庭出发,最终站上了2024年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为中国蝉联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

与郑红旭一样,鲁静怡的起点也并不显眼。

2020年中考失利后,她来到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求学,彼时,她对职业教育一无所知,也从未想过自己会与“世界技能大赛”产生任何联系。

开学初的一次校园讲座,让她第一次了解了技能大赛,这场讲座中,主讲人提到了学校在2019年培养出的第一位世赛奖牌得主——贺江涛。

然而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不仅要求参赛者掌握极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在多轮高强度的选拔中脱颖而出。

从校内选拔到市级、省级、国家队选拔,鲁静怡经历了无数次考验,每一次选拔都是一次淘汰赛,每一轮竞争都伴随着无数压力和汗水。

为了提高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她需要反复练习化学溶液的配制,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为了提升操作速度,她曾在实验室里连续站立十几个小时,只为争取每一步骤节省几秒钟的时间。

经过三年的努力,鲁静怡终于在国家队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资格。

2024年9月,法国里昂的竞技场迎来了来自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顶尖选手。

鲁静怡在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以稳定的发挥和超高的专业水准,击败了众多强劲对手,最终站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除了郑红旭和鲁静怡,今年备受关注的还有另外一个中专生——姜萍,但她的故事,却让人嘘唏不已。

【天才神话的崩塌】

姜萍,她是来自江苏涟水中专的一名普通学生,学业表现平平,但在阿里数学竞赛初赛中爆冷,以“全球第12名”的成绩跃入公众视野。

媒体迅速围绕她构建了一幅“草根逆袭”的传奇图景,“天才少女”“职业教育骄傲”等标签接踵而至,甚至传出国外名校向她伸出橄榄枝的传闻。

她一时之间成为职业教育的“代言人”,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但是这一切的光环都随着真相的揭露而黯然失色。

在决赛前夕,阿里数学竞赛组委会发布声明,确认姜萍的初赛成绩是在老师王闰秋“帮助”下取得的。

初赛采取开卷形式,无监控且赛制松散,为作弊提供了机会,结果一经公布,不仅姜萍的成绩被取消,王闰秋也被学校剥夺评优资格,涟水中专校方发表声明道歉。

在光鲜的包装背后,成功需要脚踏实地,而非空中楼阁,职业教育的未来,不能靠虚假光环来支撑,而应以踏实培养更多“郑红旭”“鲁静怡”为目标。

天才的光环、逆袭的传奇和深陷的泥淖,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可能超乎想象——职业教育。

那么,职业教育到底能否真正出人才?

【谁说职教不能出人才?】

职业教育之所以长期以来备受质疑,是因为它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差生的归宿”,这一刻板印象源于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也让许多优秀的故事被埋没。

像郑红旭这样主动选择职业学校的例子正在逐渐打破这种偏见,或许,选择职业教育不是妥协,而是另一种人生规划。

同样,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作为培养鲁静怡的基地,为她提供的不只是设备和资源,还有一整套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国际化的竞赛视野。

事实上,这所学校在短短十年内培养出三位世界技能大赛的奖牌得主,早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典范。

鲁静怡的金牌背后,是无数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职业教育正在为学生打开了通向国际舞台的大门。

但是,如果将职业教育仅仅当成一条快速成才的捷径,而不是脚踏实地学技术的过程,便容易让一些人迷失方向。

姜萍,真正令人遗憾的不是作弊的行为本身,而是这个行为对职业教育整体形象的损害,它让公众在信任和质疑之间徘徊,也让真正优秀的学生不得不承受更多的无端质疑。

职业教育能不能出人才,从郑红旭与鲁静怡身上,我们看到了可能性,职业教育的潜力毋庸置疑,但它的关键在于整个社会的认知转变。

职业教育并非只能培养少数的“明星学生”,它的目标应当是让更多普通学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用技能提升自身价值。

所以,谁说职教不能出人才?

只要社会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支持,学校提供更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投入更多的努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职业教育不仅能出人才,还能出更多像郑红旭和鲁静怡这样的佼佼者。

【结语】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它为那些暂时无法走进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样精彩的人生舞台。

职业教育的成功不仅是技能的胜利,也是观念的转变,踏实的努力比任何光环更可靠,真实的价值比虚假神话更持久,技能成才并非神话,而是对努力者最真实的回报。

相信职业教育,相信每一个在实训车间挥汗如雨的身影,相信天道酬勤的朴素真理,因为,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坚持,未来终将可期。

【参考信源】

河南日报 2024-09-24《走近冠军!19岁鲁静怡是如何成为我省“技能之王”的?》的报道

极目新闻 2024-12-01《热搜第一!17岁中专生被7家企业疯抢 网友:一技之长就是“金饭碗”!》的报道

界面新闻 2024-11-03 《“姜萍事件”调查结果出炉,阿里巴巴:老师提供帮助,数学竞赛违反预选赛规则》的报道

1 阅读:855
评论列表
  • 2024-12-04 08:09

    企业招聘工人而已,吹得过了,不是鄙视这位厉害的小伙,而是这小伙进了企业,基本上就是工人干到死,没有出头日……

    充满七万的一天 回复:
    洗姜萍的文章而已,看看就行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