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继位前的准备:
• 政治基础:周文王姬昌时期,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坚实基础。姬昌崩逝后,姬发继位,以太公望(姜子牙)为军师,周公旦为辅佐,召公、毕公等人在其身旁协助,继续学习、继承文王的事业,周国日益强盛。
• 孟津观兵: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发动大军载着文王木主,由镐京出发到达古渡孟津,进行军事演习以试探伐商的可能性。此次观兵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虽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但武王和姜尚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
2. 武王伐纣:
• 时机成熟: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纣王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强抱着乐器去投奔周。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已到,向诸侯宣告殷纣王的罪行,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带甲的武士四万五千人,向东讨伐纣。
• 牧野之战: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都来会合。二月甲子日,天刚亮,武王到达商都郊外牧野举行誓师。纣帝发兵七十万抵御武王,武王派军师带领勇士冲入敌阵挑战,然后用大部队冲杀纣军。纣军人虽多,但没有作战决心,纷纷倒戈,给武王开路。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城内,登到鹿台上,投火自焚而死。
3. 建立周朝:商朝灭亡后,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4. 施政举措:
• 政治方面:实行“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将王室贵族们分封到各自的领地,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则对周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这一制度简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之意。他分封了神农、黄帝、尧帝、舜帝、大禹等先圣先王的后代,以及功臣谋士,如封尚父(姜子牙)在营丘,国号齐;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国号鲁等。
• 经济方面:重视农耕业的发展,在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确立了封建领主私有制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其实现方式是“井田制”,以“井”为基本单位分配土地和人口。
• 文化方面:建立了礼乐制度,等级鲜明、内容涵盖面广,规定了不同阶级使用的舞队规格、乐队排列等,目的是为了维护君权至上。
• 社会方面:建立宗法制,形成了“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的管理体系,具有政治色彩和阶级对抗特征。
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周武王以其卓越的文治武功,对周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周武王在位时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分封制:
• 背景与目的:周武王推翻商朝后,面临着如何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稳定的问题。为扩大统治范围、增强国家实力、平衡各方势力、选拔培养人才,他实行了分封制度。
• 具体举措: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贵族、功臣以及先代贵族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例如,封尚父(姜子牙)于齐,公旦(周公旦)于鲁,召公奭于燕等。据记载,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
• 意义与影响:这一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各诸侯国成为周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对周朝的政治稳定和疆域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安抚商民:
• 争取民心措施:首先,给商王朝有威望的大臣平反昭雪,如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箕子、毕公释放其他被纣王关押的贵族等,以争取商奴隶主与周王朝合作;其次,命南宫括散发纣王藏在鹿台的财富,把巨桥仓库的粮食分给百姓,使部分破产平民得到好处;第三,封神农、黄帝、尧、舜、大禹等先圣先王的后代,这些在周武王扶植下复了国的古老部族,成为监视和牵制商人活动的重要力量。这些举措缓解了商族与周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稳定新征服地区的局势。
3. 确立宗法制度:
• 制度内容: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有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
• 影响:宗法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进一步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巩固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推行礼乐制度:
• 制度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和音乐制度,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礼乐制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五礼”。
• 作用:维护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使低等级的人安于现状,无条件服从于高等级的人,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也为周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5. 重视农业生产:
• 具体行动: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推广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周朝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周武王用了以下几位名臣:
1. 姜尚(姜子牙):
• 姜尚是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在周文王时期,他就已经开始辅佐周族,为周族的发展出谋划策。周武王继位后,拜姜尚为军师。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姜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为周军制定作战计划,指挥周军取得了多次胜利。周朝建立后,姜尚被封诸侯,封地为齐国,他还协助周武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安定西周的江山社稷贡献巨大。
2. 周公旦:
•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周武王时期,周公旦就是重要的辅佐大臣,参与了诸多重大决策。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平定了管叔、蔡叔等人的叛乱,稳定了周朝的统治。他还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对周朝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周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3. 召公奭:
• 召公奭也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大臣,与周公旦一起辅佐周武王。在周武王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中,召公奭积极参与,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功劳。周朝建立后,召公奭被封于燕地,成为燕国的始祖。他在燕国积极治理,使燕国逐渐发展壮大。
4. 毕公高:
• 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在周武王时期担任重要职务。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毕公高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周朝建立后,毕公高与周公旦一起辅佐周成王,为周朝的稳定和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5. 南宫适:
• 南宫适身历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族创业时期的重要谋臣和大将,为周朝的开国元勋。他曾参与拯救被纣王软禁的西伯侯(周文王),还曾率领周族大军进攻商朝的周边小国,为周族的对外扩张立下战功。武王伐商成功后,南宫适受命将商王搜刮屯积在鹿台的财宝和钜桥聚积的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并且与史佚一起将商王的祭祀重器九鼎和其它国家的珍宝玉器迁到了周朝国都。
6. 太颠:
• 太颠是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大臣,曾与散宜生、闳夭一起辅佐西伯昌(周文王),参与援救被纣王囚禁在羑里的周文王。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中,太颠也立下了功劳。在一些文献记载中,太颠被视为周文王的重要臣子之一,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7. 散宜生:
• 散宜生同样是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重要大臣,与太颠、闳夭等一起辅佐周文王。在周文王被囚禁时,他与其他大臣一起搜集美女、骏马和奇珍异宝入贡商王,帮助周文王获释。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散宜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8. 史佚:
• 史佚主要在文化方面为周朝做出了贡献。武王伐商成功后,他与南宫适一起将商王的祭祀重器九鼎和其它国家的珍宝玉器迁到了周朝国都,对周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后世对周武王的评价总体上是非常积极和高度赞誉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方面:
• 推翻暴政,建立新朝: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结束了商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周朝,这被视为顺应天命、解民倒悬的伟大功绩。商纣王的昏庸无道致使民不聊生,周武王的起义为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他的这一壮举为后世树立了反抗暴政、追求正义的典范,受到广泛的赞扬和推崇。
• 制度创新,奠定基础:周武王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这些制度对周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范围;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内部的秩序和稳定;礼乐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2. 军事方面:
• 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周武王率领的周军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商军,这不仅展示了周军的强大战斗力,也体现了周武王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他善于把握战机,利用商军的内部矛盾和弱点,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军事基础。
• 统一中原,维护稳定:周武王在推翻商朝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消灭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他的军事行动不仅统一了中原地区,还为周朝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他的军事成就为后世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
3. 道德方面:
• 仁德之君,爱民如子:周武王被认为是一位仁德之君,他以仁德治国,关心百姓的疾苦,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例如,他在推翻商朝后,采取了安抚商民的措施,给商王朝有威望的大臣平反昭雪,散发纣王的财富给百姓,这些举措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 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周武王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强调君主应该敬畏上天,爱护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和人民的支持。这一思想体现了周武王的道德追求和治国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用人方面:
• 唯才是举,广纳贤才:周武王能够识别和重用人才,不论出身和背景,只看重个人的才能和品德。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贤能之士,如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这些人在周武王的统治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周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周武王的用人之道为后世的君主提供了借鉴,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 君臣一心,团结协作:周武王与他的大臣们之间关系融洽,君臣一心,团结协作。在他的领导下,周朝的政治清明,国家强盛。这种君臣关系成为后世所推崇的典范,强调了君主与大臣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努力。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周武王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认为他在开国大典上进行的献俘告祖礼过于血腥。但总体而言,周武王的功绩和贡献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他被尊为一代明君,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记载周武王的重要古籍:
1. 《尚书》:
• 《尚书·周书》中有《金縢》一篇,记载了周武王病重,周公向祖先祈祷,请求自己代周王死去的情况,以及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从误解周公直至尽释前嫌的史实。如“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迟。二公告周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蹙吾先王。’”这对于了解周武王生病以及周初的政治情况有重要意义。
• 《尚书·牧誓》是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的誓师词,其中周武王列举了商纣王的诸多罪行,如“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以此来表明自己伐纣的正当性,是研究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
2. 《史记》:
• 《史记·周本纪》详细记载了周武王从继位前的形势、伐纣前的准备到伐纣的过程等内容。例如记载了周武王以太公望(姜子牙)为师,以弟弟周公旦为辅,以及在孟津观兵、牧野之战等重大事件,是后人了解周武王生平及周朝建立过程的重要史料。其中对牧野之战的描写尤为详细,“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场景和商军的溃败。
3. 《逸周书》:
• 这本书中也有不少关于周武王的记载,如《克殷》篇详细描述了周武王攻克殷商后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对商朝官员的处置、祭祀仪式的举行等,“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为研究周武王灭商后的政治举措提供了参考。
• 《作雒》篇则记载了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如何规划和建设洛邑等内容,对于了解周朝初期的城市建设和政治布局有一定的价值。
4. 《诗经》:
• 《诗经·大雅·大明》中提到了周武王伐纣的事迹,“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歌颂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的英勇和胜利,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人们对周武王的崇敬。
• 《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的诗句,说明了周部落从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就有取代商朝的计划,为研究周朝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线索。
5. 清华简:最近公布的清华简中有《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一篇出土文献,其内容与传世本《尚书·金縢》篇大体相同,但也存有多处异文,为解决《金縢》篇最早成书时代和周武王从克殷到去世在位年数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