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郡,自古以来便是文化荟萃之地。据众多历史文献记载,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曾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这里就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
峄州,作为曾经的行政区域,其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波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峄州的经济繁荣,商业兴盛,吸引了众多的商人和文人墨客。例如,当时的街市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交流贸易,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峄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在岁月的洗礼中,它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比如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巧妙地融合了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细腻,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

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也曾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传说他在游历途中,曾被兰陵郡的美景所吸引,留下了动人的诗篇。他的诗歌中或许描绘了这里的山川壮丽、风俗民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疏城,这座古老的城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据学者研究,它见证了古代政治的风云变幻,曾经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其城墙的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匡衡石榴,更是这片土地上的独特产物。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在当地广为传颂,而他所培育的石榴品种,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峄县的特色农产品。这些石榴色泽鲜艳,口感甜美,不仅在当地备受喜爱,还远销各地,成为了峄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化底蕴深厚,古迹遗风赓续芳华
峄城旧称峄县,是枣庄市的前身,有着6000多年的红土埠文化、4000多年的州县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00多年的工业文化。峄城636.8平方公里的每寸土地都承载着久而弥笃厚重的根、灵动的魂。
这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7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2000年前设县,600年前扩县为州,在历代兴替沿革中一直是州县治所。时光为后人留下了二疏城遗址、岳城故城、青檀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贞修庵、黄家大院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这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凿壁偷光”的主人公,经学大师、汉丞相匡衡即生于榴园镇匡谈村,其勤学苦读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世学子,匡衡墓至今保留在榴园镇境内,“冠世榴园匡衡故里”已然成为峄城区的旅游名片。
总之,兰陵郡、峄州、峄县的历史演变与李白、二疏城、匡衡石榴的渊源,是一部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历史篇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兰陵郡 峄州 峄县的历史演变与李白,二疏城,匡衡石榴的渊源
1. 兰陵郡与峄州的演变兰陵郡:西晋元康元年(291 年)从东海郡析置,辖兰陵(今临沂兰陵县)、氶(今枣庄峄城东部)、戚、合乡、昌虑等县,郡治设在氶城(今峄城)。北魏时被废,东魏复置,隋开皇三年(583 年)彻底废除。地理范围:今枣庄市中东部至临沂兰陵县一带,核心区域包括峄城(古称氶城)。
峄州:金兴定二年(1218 年)置峄州,治所在兰陵县(今峄城)。元初沿袭,后降为峄县(1960 年改为枣庄峄城区)。峄州之名源于境内 “葛峄山”(今称 “冠世榴园”),与兰陵郡无直接继承关系,但管辖范围部分重叠。
2. 李白与兰陵郡(峄城)的关联《客中作》创作背景:李白在唐开元至天宝年间漫游东鲁(今山东),曾途经兰陵郡故地(时属沂州承县,今枣庄峄城区)。据考证(摘要 1、2),他可能在天宝四年(745 年)南下扬州途中,受兰陵公李修璩(唐宗室)款待,饮兰陵美酒,写下名诗《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争议点:关于李白是否到过兰陵郡治(峄城),存在两种观点:支持者:认为李白南下路线经下邳(今邳州)、兰陵(峄城),留下《客中作》和《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反对者:认为李白未专程至兰陵,诗中 “兰陵” 可能指兰陵美酒产地(今临沂兰陵县),或创作于汶上县。3. 枣庄(峄城)与兰陵的关系地理沿革:枣庄峄城区在战国至隋唐属兰陵郡 / 县辖地,西晋至隋为兰陵郡治所(氶城)。金元时期置峄州后,兰陵地名逐渐淡出,明初 “峄县” 取代兰陵成为行政名称。今日临沂市兰陵县(原苍山县)与枣庄峄城共享部分兰陵文化,但核心历史遗址(如荀子墓、兰陵古城)位于临沂兰陵县。
现代争议:枣庄与临沂对 “兰陵” 文化归属存在争议。枣庄峄城作为兰陵郡治所,是李白诗中的 “兰陵”;而临沂兰陵县则是兰陵美酒发源地及荀子故里。峄州:金元时期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枣庄峄城,与古兰陵郡辖区部分重合。兰陵郡:西晋至隋的郡级建制,核心治所在峄城,李白诗中的 “兰陵” 大概率指此地。李白行迹:其《客中作》创作于天宝年间,途经峄城时受兰陵公款待,饮酒赋诗,使兰陵美酒名扬天下。注意:兰陵郡与峄州相隔数百年,非直接继承关系,但地理范围均在今枣庄峄城及周边,共同构成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
一、峄州与二疏城的历史沿革峄州:金兴定二年(1218 年)设立,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峄城区,元初沿袭,后降为峄县(1960 年改峄城区)。峄州得名于境内葛峄山(今冠世榴园),与汉代兰陵郡无直接继承关系,但地理范围部分重叠。地位:金元时期重要行政中心,现为枣庄市峄城区。
二疏城遗址:位置:枣庄峄城区峨山镇萝藤村与城前村之间,为汉代疏广、疏受叔侄故里,又名 “散金台”。
历史:疏广、疏受为西汉名臣,官至太子太傅 / 少傅,晚年归乡散尽赏金济贫,受百姓敬仰,遗址存有汉代至明清文化堆积。
考古:出土石器、陶器、铜器等文物 386 件,1992 年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关联:《汉书》记载其事迹,峄城 “二疏故里” 为重要文化符号。
二、匡衡与石榴的渊源匡衡生平:西汉丞相(?— 公元前 32 年),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峄城区匡谈村)人,以 “凿壁偷光” 勤学典故闻名。争议:故里存在枣庄峄城与临沂兰陵争议,但史料多指向峄城。
引种石榴传说:汉代张骞通西域带回石榴(原产安石国),最初种植于皇家园林。匡衡任丞相期间,将皇家石榴树苗引种至家乡峄城,经世代培育形成规模,奠定枣庄石榴种植基础。

意义:传说虽无直接史证,但峄城石榴文化以匡衡为精神象征,冠世榴园立有其祠纪念。
三、枣庄石榴的发展与文化种植历史:始于汉代,唐代李白、明代贾三近等文人留下咏榴诗篇。现存 “冠世榴园” 为世界最大石榴园林,占地 20 万亩,树龄 300 年以上古榴树众多,2001 年获吉尼斯认证。
品种与荣誉:主要品种:大青皮、大红袍、软籽石榴等,兼具食用与观赏价值。荣誉:“中国石榴之乡”(1996 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 年),石榴酒、石榴茶等深加工产品畅销。
文化景观:冠世榴园:含青檀寺、一望亭、匡衡祠等景点,融合自然与人文
。石榴节:每年 9 月举办,吸引游客体验采摘、民俗文化。
四、关联总结地理纽带:峄州(峄城)、二疏城遗址、匡衡故里及冠世榴园均位于枣庄峄城区,共享 “兰陵 — 峄城” 文化带。
历史传承:二疏城代表汉代士大夫精神,匡衡象征勤学与开拓,石榴产业凝聚历代民生智慧。从疏广散金到匡衡引种,体现 “兼济天下” 与 “造福桑梓” 的文化延续。
现代意义:峄城以石榴为支柱产业,结合古遗址与名人文化,打造 “冠世榴园・匡衡故里” 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振兴。

峄州,这一承载着金元时期行政辉煌的地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在金元时期,峄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当时行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其行政架构的严谨与高效,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在税收管理方面,制定了合理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在治安维护上,建立了严密的体系,保障了民众的安居乐业。如今,它已成为峄城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踪迹。

二疏城,作为汉代道德的典范,其遗址犹如一座无声的丰碑,默默见证着“散金济贫”这一崇高美德。据史书记载,二疏主动辞去高官厚禄,将所得财富分发给贫困百姓,他们的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这种美德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对二疏“散金济贫”的歌颂与赞扬。
匡衡与石榴,乃是勤学精神与农业开拓的象征。匡衡幼时勤奋好学,凿壁偷光的故事传颂千古,激励着无数莘莘学子奋发向上。而石榴,作为枣庄的特色物产,在农业开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石榴产业逐渐壮大,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今,石榴已经成为枣庄的“红色名片”,其鲜艳的色泽、饱满的果实,不仅代表着丰收的喜悦,更蕴含着枣庄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峄城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生态产业和合而生。冠世榴园在岁月的时光轴上,溯2000年之渊源,延18万亩之广袤,春有叶、夏有花、秋有果、冬有韵,和石榴产业一起,共绘幸福生活美好蓝图。

石榴乃“九州奇果”,酸甜可口,其芽、皮、籽等都富含营养。峄城做深石榴文章,新型农业蓬勃发展,峄城石榴已在山东省首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双认证,冠世榴园石榴系列产品被评为“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旅游特色商品”。目前,该区有4万余人从事石榴生产、销售、运输、贮藏、加工和石榴生态旅游等服务业。

文化共生,乃是历史人物、遗址与物产相互交织的奇妙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峄城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众多名臣的事迹传颂至今,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些遗址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物产的丰富多样,则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它们共同构建了峄城“名臣故里・榴乡名城”的独特风貌,使峄城在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