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句古老而富有寓意的谚语,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和对丰收的美好期许,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在我记忆的深处,老家山东省枣庄市的二月二,总是被春燕的呢喃和大雁的长鸣唤醒,那是独属于故乡的春日乐章。每到这个时节,春燕如同灵动的音符,轻盈地穿梭在屋檐下,用它们那清脆的叫声,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而大雁排成整齐的队列,在高远的天空中翱翔,它们的长鸣像是远方传来的呼唤,引领着春天的脚步。

鲁南家乡的二月二,


龙抬头,春之韵满乡村。田间地头,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波浪。农民们早早地来到田地里,辛勤劳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新一年丰收的憧憬和期待。村子里,桃花、杏花竞相绽放,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整个村庄装

点得如诗如画。孩子们在花丛间嬉笑玩耍,追逐着飞舞的蝴蝶,那欢快的笑声在春风中回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传统习俗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成为了家乡文化的一部分。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二月二也是人们交流互动、增进感情的时刻。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和忧愁。街头巷尾,热闹非凡,各种特色小吃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二月二,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是一首悠扬动听的春之歌,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间。

二月二的清晨,柔和的日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老家的庭院。檐下,春燕忙着筑巢,轻盈的身姿在屋檐与树梢间穿梭。它们叽叽喳喳,似在诉说着一路的见闻,又像是在为新巢的选址争论不休。不一会儿,那精巧的泥巢便在它们的努力下逐渐成型,承载着春天的希望。抬头望向天空,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队列,向着北方振翅高飞。它们的鸣叫划破长空,为寂静的春日增添了几分活力。小时候,我总会拉着奶奶的手,问大雁要去哪里。奶奶笑着说:“它们回家呢,就像你无论走多远,也要回咱这老院子。” 那时候,我不懂大雁的迁徙,也不懂奶奶眼中的眷恋,只觉得那整齐的队列甚是好看。

在老家,二月二这一天,除了赏燕观雁,还有不少有趣的习俗。妈妈会早早起床,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 “龙食”。面条是 “龙须面”,寓意着福气绵长;饺子是 “龙耳”,吃了能耳聪目明;爆米花则是 “金豆开花”,象征着五谷丰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 “龙食”,谈论着新一年的打算,欢声笑语回荡在小院。
午后,村里的老老少少会聚集在空地上,参加传统的舞龙表演。五彩斑斓的巨龙在舞者的手中上下翻腾,栩栩如生。孩子们在一旁欢呼雀跃,大人们则笑着鼓掌,热闹非凡。龙身舞动,仿佛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我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虫鸣声,眼前是满天的星斗。回想起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心中满是温暖与满足。在这个充满生机的二月二,春燕与大雁带来了春的消息,古老的习俗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祝福。
故乡的二月二,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画卷。无论我走到哪里,那满庭院的春燕、南飞的大雁,还有那热闹的习俗,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对故乡最深情的眷恋。

突然,一阵清脆的叫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我下意识地抬头,只见一群大雁正排成整齐的 “人” 字形队列,向着南方飞去。它们的翅膀有力地扇动着,带起一股无形的风,仿佛在诉说着对远方的向往。
看着这些大雁,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每年春天,我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追逐着大雁,看着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那时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是希望的象征。
如今,我已离开老家多年,在城市里忙碌地生活着。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渐渐被岁月尘封。然而,当我再次看到这群大雁时,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感动。它们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久违的纯真和快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雁的归来,仿佛是大自然送给家乡的一份新春礼物。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目送着大雁远去,直到它们消失在天际。我知道,新的一年,就像这归来的大雁一样,充满了希望和可能。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时刻,我心中默默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希望家人幸福安康,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也能像大雁一样,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向着远方展翅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