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不是刘邦的侄子,恐怕刘濞早就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中被灭了,别说去吴地当个皇亲国戚,也别想靠着这点钱和盐矿争夺皇位。从一个农夫,变成了一方诸侯,还怂恿自己的族人,挑起了七国之乱。
相比于他那只知耕耘的老爹,刘濞更擅长用兵,不但追随刘邦,平定了英布之乱,更是击败了桀骜不驯的吴人,但是刘邦从他的侄子身上,预知到他将来可能会造反。
刘濞很明智的没有反对吕后,哪怕是灭掉了吕氏一族的其他王爷,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这倒不是因为他信守承诺,实在是因为刘邦还有几个子嗣,其中就包括刘肥,刘襄,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这三个子嗣,才是灭掉吕氏一族的主心骨。然而,众望所归的“刘襄”并没有成为皇帝,而是刘恒这个“小透明”在文武百官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之位。
汉文帝登基之初,曾经答应赐予刘章、刘兴居两个诸侯之爵,但后来知道二人要扶持刘襄登基,当即撕破脸皮,将齐国一郡划给二人,一个是城阳,一个是济北,刘章刘襄不久后二人去世,其弟弟刘兴居高举起了叛乱的大旗。汉文帝在刘兴居被平定之后,便展开了他的削藩政策。
吴国有海盐田,有章山铜矿,有三江五湖,刘濞当然也不会放弃,他在吴国作了四十余年的生意,可谓是国力雄厚,兵强马壮。不过在此之前,刘濞并未表明立场,他知道自己没有皇位继承者的资格,所以在吕后、汉文帝等对他没有不利的情况下,刘濞当然不会表明立场。
刘贤出言不逊,被刘启误杀,汉文帝对刘濞心存歉意,纵容他,但刘濞还是看在文帝的面子上,没有逾越这条线。可是刘启即位之后,又用了晁错下的“削藩令”,跟刘濞以及其他几个王公贵族结下了死仇,一边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嫡系势力动摇,一边又想着新仇旧怨一并清算,所以双方都没有再继续隐忍下去,干脆就把桌子给掀翻了。
因此,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举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七国之乱”。
刘濞是不是做错了,他从一个皇室大臣,变成了一个反叛的头目?在高祖皇帝和汉惠帝统治时期,他对吴地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从而使其得以快速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势弱,将大儿子派往京城表示善意,再见时已经是天各一方,杀子之仇登上皇位之后,还要对他下手,难不成非要用刀锋抵在他的喉咙上,他才会反击?难道汉景帝做的不对?身为君王,他可不会拿自己那点血缘关系来牵制自己的家族,所以必须斩草除根。没有人想要任人宰割,可是刘濞拼了一把,却拼输了。
[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