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而且故事主人公,还是一位历史学家

诉与山鬼说 2023-06-09 09:05:56

酒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酒更是离不开,甚至还衍生出了酒楼、酒席等词语。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有的人能喝,有的人不能喝。因此“以茶代酒”也就成了一种礼貌,可以不让自己喝酒,也可以不让对方难堪。“以茶代酒”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是东吴有名的历史学家韦曜。

韦曜生于吴郡云阳县,事实上,他原本的名字是韦昭,只是因为司马昭的缘故,他的名字被改为曜。在《三国志》中,此人自幼刻苦,才华横溢,被任为丞相府掾吏,韦曜很快被任命为西安令,这里的西安是东吴设立于豫章地区的一个县城。

韦曜在任县令时有突出的表现,被召入朝堂,做了尚书郎,后来被提拔为太子中庶子,协助太子孙和。赤乌十三年,孙和太子之位被废除,韦曜被任为黄门侍郎。又过了两年,孙权去世,儿子孙亮即位,诸葛恪作为托孤重臣,被加封为太傅,负责东吴的军政。

诸葛恪很欣赏韦曜的才华,便举荐他为太史令,编撰《吴书》。太平三年,当朝大员孙綝谋反,废掉了孙亮,改孙休为皇帝,韦曜被任为中书郎、博士祭酒。新晋的皇帝孙休对韦曜也是颇为尊敬,不仅让他整理了皇宫中的各种典籍,还想让他做自己的老师。

但这时,孙休最信任的张布却不同意他的提议。张布平日里犯错不少,只凭拍马屁混到了这个位置,他深知韦曜老谋深算,为人耿直,生怕他做了幕僚之后,会向孙休提出建议,所以他竭力阻止。孙休虽对张布的所作所为有些不满,但也没有坚持要韦曜入宫当老师。

孙休在六年后去世,因其去世之时储君年纪还小,朝中重臣濮阳兴和张布便拥戴东吴最后一任君主,也就是孙皓。孙皓是当时被废黜的皇储孙和的儿子,而韦曜又正好辅佐过孙和,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孙皓登基之后,不久便将韦曜封为高陵亭侯,并授其为中书仆射,后来降职为侍中,并令其长时间担任左国史并继续修订《吴书》。

孙皓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其父孙和封为文帝,并请韦曜帮忙,将其父的生平编入“纪”中。“纪”字是皇帝传记的专属名称,但孙和只是一位太子,韦曜自然不会听他的,只能给孙和写“传”字。韦曜的这种姿态自然激怒了孙皓,本来就是个急性子,韦曜为了保全自己,便自告奋勇地辞去侍讲兼左国史的职务,只求在死之前将毕生所著的《吴书》补全,然而孙皓却不允。

孙皓喜欢喝酒,所以他在宴请大臣的时候,就有一个硬性的规矩,那就是每个大臣都要喝酒,韦曜的酒量只有两升,而且年纪大了,身体虚弱,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孙皓刚登基时对韦曜很是恭敬,所以韦曜往往都是用茶来代替。可是因为韦曜几次三番的拒绝为孙和作纪,孙皓一气之下,就不让他以茶代酒了,反而强迫他喝酒,要不然就会受到处罚。

除此之外,孙皓还喜欢在喝酒之后,让身边的贴身侍从嘲笑出席晚宴的官员,并让官员们相互揭对方的短处,以此来取乐。如果有人因为不遵守游戏规则而破坏了他的兴致,那就被抓起来,甚至是处死。韦曜觉得这样对大臣们的关系不好,所以每次到他的时候他都只是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凤凰二年,看韦曜与自己作对,早就憋了一肚子气的孙皓,直接将他打入了监狱。

第二年,孙皓便下令处死韦曜,并将韦曜全家发配至零陵郡。在韦曜去世之后,薛莹作为他的副手终于将《吴书》补全,虽然这部史书已经遗失了大半,但对于陈寿的《三国志》来说,这部史书却是功不可没。韦曜身为东吴历史的修撰者,无论人品还是学识,都堪称出类拔萃,值得所有人尊敬。

1 阅读:6

诉与山鬼说

简介:伟大的思想能变成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