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酒更是离不开,甚至还衍生出了酒楼、酒席等词语。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有的人能喝,有的人不能喝。因此“以茶代酒”也就成了一种礼貌,可以不让自己喝酒,也可以不让对方难堪。“以茶代酒”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是东吴有名的历史学家韦曜。
韦曜生于吴郡云阳县,事实上,他原本的名字是韦昭,只是因为司马昭的缘故,他的名字被改为曜。在《三国志》中,此人自幼刻苦,才华横溢,被任为丞相府掾吏,韦曜很快被任命为西安令,这里的西安是东吴设立于豫章地区的一个县城。
韦曜在任县令时有突出的表现,被召入朝堂,做了尚书郎,后来被提拔为太子中庶子,协助太子孙和。赤乌十三年,孙和太子之位被废除,韦曜被任为黄门侍郎。又过了两年,孙权去世,儿子孙亮即位,诸葛恪作为托孤重臣,被加封为太傅,负责东吴的军政。
诸葛恪很欣赏韦曜的才华,便举荐他为太史令,编撰《吴书》。太平三年,当朝大员孙綝谋反,废掉了孙亮,改孙休为皇帝,韦曜被任为中书郎、博士祭酒。新晋的皇帝孙休对韦曜也是颇为尊敬,不仅让他整理了皇宫中的各种典籍,还想让他做自己的老师。
但这时,孙休最信任的张布却不同意他的提议。张布平日里犯错不少,只凭拍马屁混到了这个位置,他深知韦曜老谋深算,为人耿直,生怕他做了幕僚之后,会向孙休提出建议,所以他竭力阻止。孙休虽对张布的所作所为有些不满,但也没有坚持要韦曜入宫当老师。
除此之外,孙皓还喜欢在喝酒之后,让身边的贴身侍从嘲笑出席晚宴的官员,并让官员们相互揭对方的短处,以此来取乐。如果有人因为不遵守游戏规则而破坏了他的兴致,那就被抓起来,甚至是处死。韦曜觉得这样对大臣们的关系不好,所以每次到他的时候他都只是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凤凰二年,看韦曜与自己作对,早就憋了一肚子气的孙皓,直接将他打入了监狱。
第二年,孙皓便下令处死韦曜,并将韦曜全家发配至零陵郡。在韦曜去世之后,薛莹作为他的副手终于将《吴书》补全,虽然这部史书已经遗失了大半,但对于陈寿的《三国志》来说,这部史书却是功不可没。韦曜身为东吴历史的修撰者,无论人品还是学识,都堪称出类拔萃,值得所有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