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阎秋)为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全生命期应用,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这标志着我国建筑业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加速建筑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跨越,有力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整体竞争力。
为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全生命期应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强调,要将建筑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作为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抓手。
据了解,智能建造,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人机协同建造方式。它要求以“提品质、降成本”为目标,因地制宜集成应用数字勘察、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各阶段的关键技术产品,实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造过程,提升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
《导则》要求,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数字技术融入建筑业,促进工程建设主要流程、工艺的数字化改造和关键要素资源的数字化表达,形成协调统一的数据体系,全面提升工程建设数字化水平。
采用建筑机器人、智能顶升集成建造平台、智能施工电梯、三维激光扫描等智能建造装备,促进“危、繁、脏、重”等场景下的人机协同作业,提高工程建设工业化、智能化水平。
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项目级、企业级、行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联系工程项目各参与方,逐步构建行业基础数据库、业务资源数据库,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建筑业产业链各方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业务协同和管理联动。
采用数字设计技术开展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正向协同设计,探索AI辅助设计,实现数据驱动的系统化集成设计。
在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中采用数字化管理技术、智能生产线及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推动以主要构件尺寸标准化为基础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实现高效生产。
推动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以及质量、安全、进度等管理要素的全方位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装备,实现数据驱动、人机协同的智能施工作业。
建立智慧运维平台,针对建筑结构健康监测、建筑功能运行维护、安全风险应急管理等场景,开展结构安全、人员行为、设备运行状态、建筑能耗等关键要素的自动感知、智能分析、辅助决策与智能控制,助力实现更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建筑使用体验。
采用全过程数字化交付,明确各阶段、各环节的交付内容、流程与责任,统一数据存储、交换和交付标准,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数据安全相关规定,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期的数据贯通,打破信息孤岛。
建立建设工程数字档案管理体系,按要求将竣工档案移交城建档案馆,并探索实行数据资产入表,形成可控制、可度量的企业数据资产。
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关键基础设施项目中,采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建造技术,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
推广应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模式,融合应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保障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和运营效率。
加大智能建造人才培育力度,强化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完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形成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数字化监管系统,探索建立大数据、AI大模型辅助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