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建筑行业迎来了一件大事——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这一重磅文件,聚焦于推进建筑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导则》适用范围广泛《导则》涵盖了新建房屋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阶段,既有房屋建筑的改建、扩建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可参照执行,为整个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全面指导。
二、智能建造定义明晰《导则》对智能建造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人机协同建造方式。其核心目标是“提品质、降成本”,通过因地制宜地集成应用数字勘察、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各阶段的关键技术产品,实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造过程,进而提升建筑业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
在智能施工方面,《导则》指出要利用数字技术对工程施工技术和装备进行升级改造,辅助开展各工序环节施工作业,并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物资、施工工艺和场地环境进行智能化组织管理。
《导则》为建筑机器人的落地应用规划了系统路径,尤其在“危、繁、脏、重”的施工场景中,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愈发明显。例如,在高空作业场景里,智能安全绳、自动感应装备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工人安全;混凝土施工环节,整平机器人、抹光机器人凭借激光算法实现高精度地面浇筑;钢结构安装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预判构件形变,搭配焊接机器人提升安装效率;外墙施工中,喷涂机器人自动规划路径,完成从底漆到面漆的全流程喷涂;隐蔽工程检测方面,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自动比对模型数据,生成质检报告,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建筑机器人在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方面的巨大优势。
四、全过程数字化交付受重视《导则》强调全过程数字化交付的重要性,要求明确各阶段、各环节的交付内容、流程与责任,统一数据存储、交换和交付标准,并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数据安全相关规定。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期的数据贯通,打破信息孤岛,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五、智能建造人才培育加速《导则》提出要加大智能建造人才培育力度,从强化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到完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形成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同时,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数字化监管系统,探索建立大数据、AI大模型辅助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为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导则》的发布是我国建筑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将加速建筑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跨越,有力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建筑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未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