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东坡!徐州路:相思千点泪,在楚江东

施诗涵啊 2025-03-30 14:12:09

东坡区的街道列表中,包含了一条名为“徐州路”的街道。这个地处西南、与江苏徐州相距甚远的小城,为何会选择“徐州”作为路名?其中的缘由,需从苏轼的生平经历中寻找。苏轼的人生旅途中,与徐州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在这座小城的街道命名时,人们便选择了“徐州”这个名字,以此纪念或连接与苏轼相关的这段历史。这样的命名,不仅赋予了街道以特殊的意义,也让人们在提及这条街道时,能够联想到苏轼及其与徐州的深厚渊源。

这条街道以其千里之外的古城名称为名,字里行间透露出苏轼与徐州的深厚联系。那里曾是他付出辛勤努力的地方,是他年少时满怀激情的城池,也是眉山子弟通过街名寄托思乡之情的所在。

胡宗坤 拍摄

街道之名似船,承载半世风雨历程。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前两年)春季,苏轼被任命为徐州太守。在任不足两年间,他经历了诸多事务,包括指挥抗洪、推动煤炭开采、监督冶铁作业以及训练士兵,政绩显著。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超过330篇诗文作品,深受百姓爱戴,被誉为“徐州的苏轼”。

1077年秋季,黄河发生溃堤,徐州城被洪水重重包围。苏轼亲自上阵,带领民众修建堤坝抵御洪水,他立下誓言:“只要我在此,洪水就绝不会摧毁这座城。”他与军民一同坚守城防长达数十天。这次抗洪行动,成为了苏轼政治生涯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历经约两月奋力抗洪,洪水最终被疏导回归黄河旧道,徐州得以脱险。抗洪胜利后,苏轼着手建造黄楼以防范水灾。工程完成后,他创作了《九日黄楼作》一诗,“往昔重阳难回首,南域夜半洪峰骤。洪水穿城如雷鸣,城头泥泞雨滂沱……”此诗激发了众多文人的共鸣与和诗,“黄楼”也随之成为苏轼后半生贬谪生涯中的心灵慰藉。

徐州市文化与广电旅游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

徐州冬季面临柴火短缺,民众生活艰难。苏轼派遣人员考察,在城池西南部的白土镇探明煤炭资源,并撰写《石炭纪略》以记载此次发现:“未曾想山中藏有珍宝,矿藏丰富如同万辆车载的煤炭。”这一行动有效缓解了民众的生活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徐州冶铁行业的变革,被视为煤炭工业发展的滥觞。

身为一位资深美食家,苏东坡创造的“东坡四宝”堪称其杰作。“还礼肉”“酒浸河虾”“清蒸时蔬”“辛辣羹”是他赠予徐州的美食宝藏。这些佳肴体现了他对生活独到的理解及对民众的深厚情感,历经岁月变迁,至今仍广受人们欢迎并传承。

徐州,对苏轼而言,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处温馨避风港。在徐州任职期间,他远离了流离失所的困扰,也抛开了抱负未展的郁闷。那时的生活,围绕着民众的安居乐业,与朋友的欢聚畅饮,以及与自然美景的亲密接触。身处远离徐州的异乡,苏轼提笔创作了《江神子·离别情》,将对那段徐州安稳时光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满载着无尽的情愫。

现今的徐州路上,已不见昔日黄土城墙的身影,然而,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东坡的精神却悄然滋长,深深扎根,繁茂不息。

百坡小学与百坡中学位于徐州路与百坡路的交叉地带。早晨时分,骑行经过百坡小学的围栏外,可以听到学生们朗朗的晨读声,仿佛与九百年前治水的呼喊声遥相呼应。学校名称中的“百坡”,寓意深远,饱含着对学子们的深厚期望。在校园围墙之上,雕刻着苏轼的经典诗词。步入教室,老师们正向学生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东坡先生的精神在学生们心中逐渐扎根。这些年轻一代,正通过学习和了解,让东坡精神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

不远处,眉山市有一所专为老年人设立的学府——老年大学,这里成为了他们研习、分享并传承东坡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此,东坡文化的精髓超越了岁月的枷锁,在老一辈与新一辈之间得以接力传递,生生不息。黄昏时分,老人们悠然坐在校园的长凳上,专注地观看着有关苏东坡生平的纪录片与故事片,他们的笑容里,似乎蕴含着历史的深邃与岁月的痕迹。

自青涩少年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人人皆以自己的独特途径,使东坡文化的光辉在徐州大道上闪耀不息。人们无论年轻或年长,都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东坡文化,让其在徐州的路上璀璨夺目。他们以各自的行动,确保这份文化遗产不被遗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与传承。从理解东坡诗词的深邃意境,到模仿其书法风格,再到践行其豁达的人生态度,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让东坡的精神在徐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此街道宛如一条隐形的纽带,串联起彭城抗洪时的壮阔场面、黄楼上洒落的皎洁月光,以及悬水村村民对苏轼的深厚情谊,与街面上弥漫的咖啡气息、朗朗读书声共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东坡文化画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