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与蚌埠花鼓灯的关系,你知道吗?

施诗涵啊 2025-04-01 16:35:50

花鼓灯是蚌埠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瑰宝,历经千年传承,深受民众青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东方芭蕾”,迅速名扬四海,广为人知,仿佛一夜之间就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这引发了众多人士对花鼓灯起源的探寻。深入了解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花鼓灯的起源竟如此不凡。

舞蹈的起源通常可归结为两大因素:一是古代巫师与神灵沟通的祭祀仪式,二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劳作活动。花鼓灯这一舞蹈形式,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其根源可追溯至孙悟空的原型——无支祁的故事。据传,无支祁是蚌埠淮河中的一只水兽,时常掀起风浪,给周边居民带来深重灾难。为应对这一威胁,民众自发集结,通过敲打锣鼓、载歌载舞的方式,试图吓退无支祁,以平息水患。然而,真正使水患得以根治的,是大禹的到来。他将无支祁镇压在龟山之下,从此解决了民众的困扰。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同时颂扬大禹的功绩,民众延续了之前的歌舞活动。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这些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花鼓灯舞蹈和涂山庙会。

此外,有一点需要提及,花鼓灯的舞步,经过葛洪、王国维、闻一多等历代学者的考究,已被确认为禹步。这令我仿佛置身于四千年前的一场庆典:蚌埠的远古居民,在大禹的引领下,载歌载舞,氛围和谐。或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大禹的精神与形象便深深融入花鼓灯中,也长久地镌刻在蚌埠人民的心中。

根据当代学术研究的视角,多数观点认为花鼓灯起源于大禹和无支祁的故事,仅仅是一种神话传说的构想。然而,我个人仍认为这一说法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原因如下:首先,

有关这一说法的最早记载,可见于我国古老文献,例如《尚书·舜典》中提到,舜帝在晚年时期,也就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分配了各个官职,其中就包括了专门负责制定礼仪和音乐的职位。而在《尚书•皋陶谟》中则有这样的叙述:“大禹努力贡献功绩,巡视四方大地。他在涂山遇到那位女子,两人在台桑互通情意。”随后,舜帝去世,大禹继位,他治水的事迹被编成了歌舞,流传开来,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二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流传已长达数千年之久。从《尚书》起,到后来的《庄子》、《孟子》以及屈原的作品,乃至《吕氏春秋》、《山海经》和《淮南子》等典籍中,均有相关记载。发展至唐宋时期,二花鼓灯的存在已成为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

关于无支祁的传说,人们深信其真实存在。无支祁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淮河中下游地区频繁发生水灾的历史情况。尽管它是一个传说,但这并不削弱大禹治水所取得的成就。人们纪念祖先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载歌载舞来表达敬意。

关于当代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不再详细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相关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