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乡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低保”政策在生活救助、扶贫攻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照官方的解释及定义,所谓“低保”,即是指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乡居民依照政策所享受的一项救助措施,使其生活水平达到城乡最低保障标准。
据悉,在2015年之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并未实现“并轨”,城镇低保金远高于农村。然而,绝大多数的经济贫困家庭又出自农村,且低保金的差异导致基层低保制度推行缓慢。鉴于此,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于2015年起相继调整低保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并轨。
以农村低保为例,作为基层的一项扶贫举措,可谓人人知悉。近些年来,随着低保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低保户所能够申领的救助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以河南为例,2022年城乡低保标准迎来再次调整,城镇低保标准月均不低于630元;农村低保标准月均不低于420元。
事实上,为了帮助贫困群体早日脱贫,除了低保补助标准的调整之外,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依照国家的低保政策要求,各省市要做到“能保尽保”与“能保早保”。并且,困难群众享受低保救助也不再以“户”为单位,下述2类人必须纳入到低保保障范围。
第①类:重度残疾人
重度残疾人因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其日常开销则需要完全依靠家庭来支撑。久而久之,便导致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因此返贫,甚至陷入极度的贫困当中。依照低保新规,这类重度残疾群体可以以“个人户”身份办理低保手续,享受低保救助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重度残疾人是需要“持证(残疾证)”办理低保的,且必须是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另外,残疾证也是分等级的,依照残疾程度的不同,残疾证又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残疾,不同的残疾等级所享受的低保救助金标准不同,具体需以当地政策为准。
第②类:重病患者
身患重病的农村居民虽然可以使用城乡居民医保报销一部分医疗开支,但不少普通农村家庭连自费部分也难以承担。在多数农村地区,因重病致贫或返贫的案例比比皆是,针对这种情形,国家的医保政策也规定允许重病患者以“个人户”的身份享受低保救助以缓解生活难题。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虽然不少省市将城乡居民医保大病救助的报销比例提升至了70~80%,但是综合的报销比例尚且只有50~60%,三四十万的总医疗开支依然需要农户自行承担10~20万。所以,针对因病返贫的农村重病居民,地方政府将为其提供低保救助等等措施。
另外,虽然低保救助措施的保障范围在逐渐扩大,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对低保的准入审核机制却非常严格,文中提及的这2类人也并不能例外。总而言之,无论是重度残疾人还是重病患者,想要享受低保保障依然需要经过正规的审核流程,条件不符合者依然与低保福利无缘。
当然了,对于农村低保的违规乱象,近些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整治力度,并完善与加强低保的审核流程,争取彻底地将“人情保”、“关系保”等虚假低保清除。同时,针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更要做到“能保尽保”,不落下任何一个符合低保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
解决不了就业,就应该给低保,无所谓什么人。
农村人谁不知道怎么回事。
越穷越见鬼你没钱谁邦办说得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