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主任说:在县城里面正科级干部已经属于95%以上的县级公务员的天花板了,可望而不可及。
毫不夸张地说,在县城里面能成为正科级干部已经是人中龙凤了,对于一般的公务员来说,在县城里面成为正科级干部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在县城县直部门当个一把手,在小县城一般的小事都办的妥妥的,可以横着走了。
但是在体制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只有达到处级才能称为走上仕途,当然在县城,达到正科级干部的高度也算不错了。
但是从科级到处级干部,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一个比较大的跨越,处级官员的政治待遇,权力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科级干部,所以处级干部是很多人向往的目标。
县一级因为规格层级相对较低,只不过是个正科级别,不管在县直单位,还是基层乡镇,面临的结局都差不太多,单位正科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员都只能是普通一员,俗话讲一个花轿四个抬,坐轿的毕竟只有一个,抬轿的却有很多。
以某县为例,人口不到70万,不看事业编制人员,单就公务员来说有四五千人,一般正县级有4个人,副县级有40个人,正科级有150个人。
也就是说,全县副处级实职岗位不过二十多个,而且每一个位置上都对应着一位领导,“一个萝卜一个坑”。
别看从正科级到副处级只有一级之差,但是在基层,这可能是晋升难度最大的一个坎了,想跨越过去非常难。
强势正科
县委办主任、县府办主任,简称“两办主任”
有的地方县委办主任甚至直接由县委常委兼任,比普通副县长的排名都靠前,这属于高配,不过有的地方县委办主任是正科级干部,是县里正科级天花板的存在。
政府办主任为正科级干部,很少高配,但也是一只脚踏进了副处级岗位。
两办是县委县政府的大管家,上对接主要领导,下协调各个县直部门和乡镇,是一个县城的中枢部门,背后是县委书记、县长、县委专职副书记等县里最有话语权的几个人,以“两办”名义发出的任何文件,都体现出县委、县政府的意志,“两办”主任几乎最后都要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相当于“准副处级”,因此,在县一级,这两个部门的一把手容易提拔为副处级领导干部,是最毋庸置疑的。
经济大镇强镇的党委书记
现在干部提拔非常重视基层经历,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地方“小诸侯”,经济大镇强镇的党委书记很多都是县领导兼任,不是由县领导兼任的重要乡镇的党委书记,通常也属于县里后备干部重点的培养对象,干上几年提拔副处也是八九不离十的事。
县财政局局长
财神爷,不论是单位、家庭、国家,谁最有实权,管钱的。官钱的部门,官帽子见人高一级,如果财政局长年轻的话,也是副处级干部的后备人选。
其他的比如说发改局局长、人社局局长、卫健局、教育局、住建局、自规局也是副处级干部的后备人选。(推荐阅读)向上攀爬的硬核手段!
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县纪委常务副书记、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团县委书记也可以,也都是正科级很有前途的岗位,但是这些岗位通常要补足基层经历或者一把手经历,去县直核心局当局长或者去经济大镇强镇过渡一下党委书记,再提拔副处级干部。
总之,起步在县城,如果能在县城干到副处级干部,属于小概率事件,在县城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副处级干部的提拔,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博弈”,各方力量在幕后暗自较劲,小心处理着各方关系,使其尽量能达到一种平衡,最终,提拔的结果往往是多方利益“妥协”的产物。
乡长—县直属(副)局长或主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局长—副县长—县委常委—县委(专职)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除了极个别县局长能跳过,其他都不能。
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以及县纪委的常务副职能直接提副处的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要下去乡镇干几年书记,或是去大的局室当一把手,然后提副处。团县委书记,更不可能,去乡镇后只能干乡镇长,然后干书记,然后才有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