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十年的"成本红利"清算。2016年前购房的群体是中国楼市最大规模的红利获得者。以北京为例,2009年四环内均价1.2万/m2,2016年涨至5.8万/m2,而2025年3月均价稳定在7.2万/m2。这些房东的持有成本(含贷款)普遍低于当前价格的30%-50%,理论上仍有丰厚利润空间。
但现实是北京二手房挂牌量从2023年12月的12.8万套降至2025年3月的9.3万套,降幅达27%,出现"越跌越不卖"的逆市场逻辑现象,这种情况不是北京独有的。

2025年2月重点20城二手房新增挂牌量同比下跌18%,其中2016年前购入的房源占比从45%骤降至22%,同期二手房成交周期中位数延长至189天(2023年为126天),但降价房源占比仅31%(2023年为58%)。
北京回龙观某2009年建成的经适房小区当前挂牌价4.8万/m2(周边新房6.2万/m2),近半年0成交但仍有30%业主拒绝降价。
二、二手房价的底层逻辑:多重压力下的集体沉默。

·一、政策剪刀差:新房去库存的"制度性优势。新房限价:成都2024年集中供地要求新房售价不得高于同地段二手房15%。天府新区某盘售价1.8万/m2,倒逼周边次新房挂牌价从2.2万降至1.9万。
·二、税费差异:上海二手房增值税免征期从2年延长至5年,2025年出售满2年不满5年的房源需缴纳5.3%增值税而新房仅需契税。
·三、资源倾斜:深圳首套房贷款额度向新房倾斜,二手房贷款审批周期长达3个月,利率上浮10-15BP。

·四、持有成本坍塌:出租比卖房更划算的财务现实。举个例子,如果在2008年在北京买了89m2的两居大概花了120万,但当前该房产的市值应该在700万左右,如果要出售就要缴纳增值税。
·五、契税为全额征收,由于是90平米以下,税率为1%,将上述(差额5.3%)+个税(1%)+中介费(2.7%)合计约14.1。但如果你选择出租大约一个月租金在12000,年回报率按照目前平均的2%,一年也能有净14.4万入账,何苦再去承担风险再投资呢?

·3.资产安全:中产阶层已是满心焦虑,2024年全国居民存款突破150万亿,但M2增速14%下的实际负利率(CPI2.8%),资金只能被迫寻找避险出口咱们不能装外宾。
作为你我房子应该是每个家庭的终极梦想,这个东西绝不可能是拿来投资的,而是一个"根据地"般的存在。房子的价格就是中产的底气,就是"最差就是把房子卖了"的人生兜底条款。奈何市场预期总是风云变幻,一会儿说涨一会儿说跌,具体一点就是你要买的时候就是涨的;你要卖了那肯定跌。

楼市的不透明也不是说了一年两年了,改变不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既然这样就只能自我救赎--市场从"追涨杀跌"到"持币观望"这个过程只用了一年。
·三未来十年:楼市将如何重塑普通人的财富观?我一直说新人不要想老事,房地产辉煌10年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10年,是化债是重组是韬光养晦,只有休养生息才能再迎来一个峰值。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财富观念,过去二十年"买房必赚"的财富神话,本质是城镇化红利货币超发土地垄断三重因素催生的特殊历史产物。

目前城镇化率突破65%M2增速从20%降至14%土地财政依赖度跌破30%,支撑房价暴涨的核心动力你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你的财富核心只有四个字--"安全优先"。问deepseek他给出一个公式是:家庭财富安全线=核心房产×40%+现金及等价物×30%+抗通胀资产X30%。
不论他说的这个比例是否合理保本升值的钱,这三个组成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为什么说财富观一定要改?孙少睡我还是要写一篇文章专门说这件事。

这里也简单说下:因为70后的财富观是建立在"土地稀缺性"基础上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土地不稀缺但土地价值过高。当前人的财富观是"数字时代生产要素可复制",是一个生产力继续解放的时代。这场变革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会温柔地告别一个时代,而是逼着所有人在房价涨跌的表象之下,重新回答那个最本质的问题,财富是如何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