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科技研究交给学校,是很不幸的?这位民族芯片实干家太敢说了

迪哥说 2024-07-25 10:54:52

“把高科技产业研究交给大学、科学院去做,是很不幸的,我们走了很多弯路。”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会怒斥:这么气焰“嚣张”的话谁说的?这不是无视大学教授们的苦心研究么?

先别着急反驳,看看这句话是谁说的。说这句话的人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也是长江存储董事长的陈南翔,是中国民族芯片地地道道的实干家!

前段时间,在一段澎湃中国对陈南翔的视频中,陈南翔对民族芯片产业的发展诉说着自己的难言之隐。

陈南翔指出,中国追求的是芯片产业的发展,但过去这一任务主要由大学、研究机构和科学院承担,他们更倾向于学术性的研究。但这和当前中国产业应用的现实困难不相符。

首先,我们必须要肯定陈董事长的实话实说。

实话不容易说,难能可贵。尤其在一个特殊时期,能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把陈董事长所说的学术管理行政化的问题,只看作是体制内的一种弊端,我想很少有人会和陈董事长一样,敢光明正大地说出来。

因为这种问题,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所有想认真做实事的人心上,能发泄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陈董事长好样的,长江存储也不愧是打破外资内存垄断的民族品牌。

其次,关于陈董事长对高校,尤其是对高校“学而不落地”的评价,就客观而言,也是符合现在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因为即便是针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理工类高校,老师们实际上的考核任务主要是发论文,而非在市场中竞争。

发的论文多,就能保住饭碗,就能获得升迁,但内容是否实用,是否能经得起市场经济的检验,没有人关心。这就是陈董事长所说的“学术管理行政化”。

由于国内高等教育的特点,自985、211、双一流,一路走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现象。大把的钱都砸在了买设备,搞评分,写ppt,编教科书,引进外国名师上,而真正和产业发展联系密切的理工科院校,除了中科院和“国防七子”等顶级工科院校,其他能让产业界看到成效的,寥寥无几。

那么,高校和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合呢?

国外有2套典型的方法,第一套是硅谷的斯坦福模式。

斯坦福是一所非常实用的高校,它致力于让学生在校园内,就感受到真实的市场环境。因此,斯坦福的很多专业,比如计算机、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都不是像其他国内名校一样,让学生埋头苦读理论,而是带着学生去企业实践。

第二套是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最初是由诺贝尔奖得主欧内斯特·劳伦斯和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共同创建,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在取得一定成果后,由官方接管,向外输出技术。

上面美国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要么是学生去参加企业实践,或者知行合一的认知;要么是教授学者取得成果,再校企联合。

但老师没有落地的成果,却使劲逼着企业强买强卖的,确实不多见。

如果国内的企业合作,主要是行政摊牌,只是订立各种学术性的合作意向书,而不是从成果到产业化,那如此一谈一签,和空谈就没什么两样了。

所以回头看,即便像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这样的业内大佬,也有如此不吐不快,可见国内所谓的“校企合作”,有多效率低下了。

0 阅读:21

迪哥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