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中国留学生性侵案:完美人设背后的地下室藏着什么?
最近看到那个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性侵案,
那个嫌犯朋友圈里精心布置的学霸富二代人设,和他地下室搜出来的迷药、偷拍设备形成的反差,让人觉得分外刺眼。
说实话,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次路过大学城那些贴着优秀校友照片的橱窗,总忍不住多看两眼。
照片里的人穿着笔挺西装,胸前别着校徽,眼神坚定地看向远方。
橱窗玻璃擦得很亮,反光里偶尔能看见自己的影子,模糊变形得像另一个世界里的人。
这种展览大概是为了给新生树立榜样,但我总疑心,那些相框背后会不会也藏着些没擦干净的指纹。
邹振浩的案子让我想起以前念书时的一个学长。
那人永远是白衬衫配休闲西装,说话时喜欢引用《经济学人》的句子,实验室里贴满了他的论文获奖照片。
后来听说他因为数据造假被撤了三篇论文,实验室搬空那天,墙上的双面胶印子格外显眼。
你看,光鲜的包装剥开后,露出的可能是另一种质地。
社会对高学历者的滤镜厚得吓人。
上次去医院,看见个实习医生白大褂上别着哈佛医学院的胸针,候诊的大爷大妈眼神立刻不一样了。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就像看月亮时总觉得光晕里的暗斑也带着圣洁。
可医生性侵护士、教授骚扰学生的新闻,哪个月没有两三起?
细想起来,我们对身份标签的迷信简直像某种集体癔症。
去年有个诈骗犯假扮军官骗了二十多个姑娘,案发后受害人还在坚持他敬礼的姿势特别标准。
你看,连犯罪都要先套层金闪闪的壳子。
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邹振浩要花那么多时间经营朋友圈——在这个时代,人设比人格更容易兑换成信任。
有回在二手书店翻到本旧相册,里面全是民国时期上海滩骗子的档案照。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个个衣着考究,有的还戴着金丝眼镜。
看来镀金术从来都是骗子的必修课,只不过以前的道具是怀表和文明棍,现在换成了SCI论文和保时捷钥匙。
说到信任,我认识个做珠宝鉴定的老师傅。
他说真正懂行的人看翡翠,都是先把镶金的底座拆了,就着自然光看石头的纹理。
这话听着简单,可我们评判人时,谁还记得先摘了对方脑袋上的学历光环?邹振浩案里那些姑娘,恐怕最初也是被他剑桥硕士的头衔晃了眼。
这件事最让人难受的,是嫌犯家里搜出的那些纪念品。
每件物品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她们可能也曾在某个时刻,因为对方递来的印着校徽的名片而放松警惕。
现在回头看,那些精致的包装就像捕蝇草甜蜜的分泌物。
我们办公室楼下常年停着辆保时捷,车主是隔壁律所的合伙人。
有次电梯故障,看见他满头大汗地搬纸箱,西装腋下湿了两大片。
那一刻他突然变得很真实,后来听说他每周都去孤儿院做义工。
你看,祛魅之后反而看见了光。
说到底,或许我们该学会用验钞机般的眼神看人——再华丽的防伪标识,也比不上透光时那根细细的安全线。
就像老话说的,路遥知马力,可现代社会的节奏,总催着我们在天黑前就选定坐骑。
案子还在审理,但有个细节我记得很深:第一个报警的女生,是在发现嫌犯给不同人发的学术获奖截图居然像素不同后起疑的。
你看,再完美的镀金层,也经不起放大镜下的审视。
窗外的梧桐树正在掉皮,新长出的树皮颜色浅一些。
这世上大概没有永不褪色的金漆,时间终究会还给我们最本真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