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通也,知行合一

中华大家读书汇 2024-10-30 13:22:59

“博,大通也”——《说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远古流传的神话故事,早已为我们呈现一片,广博无涯的世界。

博,从十古人认为九为极数,十是天数天,地之至数表示大通。

磅礴浩瀚的图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在山中,却不能识其形,这是山川之博“。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升降起落,银河里灿烂的群星,都仿佛出自大海的胸中,这是江海之博。

“誉天地之大,褒日月之明”,天地广阔,日月清明,这是天地之博。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广博学习、约束自我的是君子,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令人敬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给予人们以恩惠和接济定会让人温暖,一份博施济众的胸怀给人力量。

“地大物博,蘖牙其间”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于此地间,意气风发一片富饶辽阔的土地予人希望,博是天地之大是生活之丰,更是一种包容更是一种进取“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古往今来博是集众人之智的智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博取胜利战士,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博传递着一往无前的勇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博容纳着踌躇满志的信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有大海容纳无数江河一样的宽广胸襟,博挥洒着豁达大度的气魄,博是华夏文明五千年仍可用一字博古通今。

博是中华大地绵延悠远,仍能够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滴水汇入大海,才能奔腾不息,一棵树矗立森林,才能历经风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这是一个命运与共的时代,志在四海,心包天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便是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博”字博,一种说法是会意字,字从“十”和“尃”,《说文解字》对“十”的解释是“数之具也”。

“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亦有齐全的意思;“尃”有分布之义,“尃”与“十”合起来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齐备,即分布广泛。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

之所以这样备受重视,是因为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里的五个层次:

“博学之”是第一层,广泛地学习,掌握各种知识。

“审问之”是第二层,强调对不明白的问题要追问。

“慎思之”则是第三层,要求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反复地思考,这是选择消化的过程。

“明辨之”是第四层,明辨是非、决定结果的过程。

“笃行之”则是第五层,身体力行,强调坚持不懈。

博学审问是来认识世界探寻世界的规律,慎思明辨是要求反思来提高修养,笃行是实践心中所想。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正是我们成为君子的必经之路。在现代社会,这句名言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要广博地学习,要谨慎地求教,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实践。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再愚笨的人也一定能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能坚强起来。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事情,要反复做100次;别人十次才能做到的事情,要反复做1000次。

“博学”就会良莠不齐,真伪不分。

“笃行为最后阶段,“笃”有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要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

《中庸》告诉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循序渐进地治学,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生活中,最厉害的人往往不是天才,而是那些不断努力、不断付出、不断突破自己的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够收获成功和成长,最终成就更好自己。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恩家庭幸福和睦.厚德载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0 阅读:3

中华大家读书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