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监察御史,可能是入职要求最高、最难混的官职了。
无论学识、年龄还是资历,都有严格规定,缺一不可。
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身正。一旦有人弹劾你,如果说不清楚,御史肯定是不能再做了。
明朝设都察院(前身为御史台),领导班子依次为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和左右佥都御史。
然后在全国按照十三道分设110名监察御史。
这110人,虽然只有正七品的官秩,却能“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行监管弹劾之权,是典型的人微言却重、容易受伤害的良心岗位。
印象中,明朝官员中铁骨铮铮的汉子,大多都做过监察御史或者六部的给事中(职责类似监察御史)。
明武宗时期的张士隆,就是一位绝对合格、一生都在抗恶为善的监察御史。

一、治小人
1506年,首辅刘健领着一帮硬骨头(好多都是御史和给事中)上书,请求明武宗诛杀专权的大宦官刘瑾,却没有成功,一怒之下,干脆辞职不干了。
位列明朝四大宦官之一的刘瑾,是坏得最无下限、也是最辛苦的一位,因为无论是孝宗还是武宗时期,有太多不怕死的御史们,都在前赴后继地跟他死磕。
曾经依附刘健的光禄卿李良(曾经也做过御史,现在已升到三品官),立刻换了副嘴脸,将已经嫁给刘健孙子刘成学的女儿,改嫁给了举人朱敬。
这事儿被很多人所不耻,但却拿李良没办法。
1512年,37岁的张士隆正式担任监察御史,办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弹劾李良。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6年,但张士隆把案子调查得清清楚楚,让李良无地自容,只好主动辞职,天下的读书人听说此事后,无不大呼痛快。

二、斗宦官,斗佞臣
明朝宦官的嚣张不用多说,无论朝廷还是地方,除了少数正派,大多都是祸害无穷、无人敢管的存在。
而他们还往往与佞臣相互照应,基本控制了皇帝的言路,可谓“发达双保险”。
所以,告“宦官+佞臣”的状,不仅十有八九要输,还得搭上自己的仕途甚至性命。
但张士隆却完全不鸟。
结果怎样,他无法左右,但弹劾,是御史职责所在。
1、凤阳织造宦官史宣,出门前要在车夫前放两根棍子,号称“赐棍”。
只要他看不顺眼的人,当场就打甚至打死,当地人闻风色变,连张士隆的顶头上司都御史都不敢管。
1515年,张士隆来到凤阳巡察,立刻下令查办史宣,将他的罪行及贿赂一一列举出来,呈奏武宗,可惜武宗并没严办史宣。
2、锦衣卫千户廖铠,仗着叔叔陕西镇守太监廖銮,以及当时武宗最宠爱的佞臣钱宁的势力,在陕西横行霸道,连给皇帝送边防急报的车都要避让他。
1517年,张士隆得知此事后,同样没犹豫,直接把这一串儿恶人告到了武宗那里。
但武宗还是来了个“收到,不回”。
明朝的中后期,其实就是在这种无奈中,一步步跌入深渊:
正直的官员们层出不穷,恪尽职守,奋力守护着他们的道义;
而恶人们却更懂得生存,把皇帝拿捏住就好。

三、造福地方
屡次招惹宦官和佞臣的张士隆,很快就被贬到地方。
在地方上,张士隆也同样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1、1513年在河东巡察时,张士隆一面不遗余力地打击恶霸,一面兴修道路,抑制盐价,还带头集资了当时河东地区的最高学府“河东书院”。
这个书院,直到上世纪前叶时还有。
2、1518年,张士隆被贬到晋州,带头向百姓传授《齐民要术》,治理水患,让农民收入翻番。
3、1521年,明世宗(即嘉靖)继位,张士隆恢复了监察御史,并被调到汉中做守备副使。
汉中当地有一伙号称“贼主”的土匪,官府一直拿他们没辙。史载:
大抵逋逃者擅为业,岁货军官与通,则吞并弱小,藏大盗,伺便出掠。又好报雠杀人,急则生变。朝廷特置都御史镇之。仲修首按军官,殛贪用良。贼有王大、王二、阎仲良,结回回为患,官不敢捕,所在皆立亲识,急则投匿,号曰贼主。
张士隆的应对方案则直截了当:
向土匪发出悬赏,捉住贼首的都有出路,否则就一把火,将几个山头烧个干净!
很快,贼首王大、王二、阎仲良都被当地人送到了张士隆的办公室。

1525年,张士隆在汉中的任上去世,享年50岁。
明朝监察御史的年龄要求是30-50岁之间。
在这个岗位上,张士隆36岁试用了一年,从37岁正好干到50岁,中间断了3年。
他似乎天生就是为监察御史的工作而生的,一年都不多活。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