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开始着手削藩,主要目标是河北、山东一带的卢龙、成德、魏博、淄青四镇节度使,办法就是以藩镇对藩镇,“赌人品”。
开始阶段还比较顺利,到781年时,只剩魏博节度使田悦还没降服。
此时,“赌人品”式的战略出问题了。
曾经站唐德宗的一些节度使不满封赏,反过头来和田悦又成一伙了,782年,卢龙节度使朱滔、淄青节度使李纳、魏博节度使田悦、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同时称王。
更要命的是,唐德宗派去征讨四镇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居然也和四镇勾结,他的反叛,是唐德宗时期最严重的一次(李希烈后来还称了帝)。
此时的唐德宗接近崩溃了:
原先的河北叛乱,好歹能逐步收服,这新添的李希烈却战斗力巨猛,几乎无人能敌。783年,又发生了“泾原兵变”,唐德宗出逃长安将近一年之久。
尤其是李希烈的威胁,他和其他藩镇叛乱的性质完全不同,别人只是谈条件,他却是要干翻皇帝的!
还好,唐德宗手下还有一位宗室名臣,他就是中唐名将李皋。
一、保证朝廷的供应不绝
唐朝的节度使大致上分为四类:
1、河朔藩镇。安史之乱后留下的藩镇,最不老实,和朝廷长年打打和和,比如上述的四镇叛乱。
2、边防藩镇。主要负责抵御外敌,非常能打,唐玄宗末期朝廷建立的中央神策军就源自这里。
3、中原藩镇。是贯通南北、防护中央的主要兵力,藩镇叛乱时,除神策军之外朝廷最倚重的兵力。
4、东南藩镇。唐朝中后期朝廷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通过中原藩镇的地盘,把朝贡赋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
造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就属于中原藩镇,所以危害最大,因为一旦他成功了,东南藩镇的财政收入就无法顺利送达朝廷,耗也把唐德宗耗死了!
而且,783年时,唐德宗出逃长安,避难朝廷搬到了陕西的奉天、梁州一带,东南地区的钱粮赋税更难抵达了。
何况,观望中的节度使们还揣着小心思,正好借李希烈叛乱,不用缴税啦!
当此国难危急时刻,时为江南西道节度使的李皋,发挥了中流砥柱的稳定作用。
他不仅派兵修建驿站,平整道路,开辟了连通南北的新粮道,而且还带头继续照常上缴赋税钱粮。
另一方面,李皋还勤政抚民,保证了境内民众的正常生活,同时积极备战。
李皋此举,让东南藩镇纷纷效仿,李希烈叛乱时期,江南的钱粮物资大多都是通过李皋的粮道,运送到朝廷的,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唐朝的基本根基不会被动摇。
有人说了,李希烈不是很能打吗?为啥不去断了李皋的粮道啊?
对不起,李皋恰恰是李希烈为数极少的对手之一,在李皋这,李希烈占不到半点便宜。
二、保江淮不乱
李希烈的势力地处中原,一面向北向西进攻,威胁长安,一面就是向东向南扩展地盘,争夺资源。
唐朝派了很多大将去打李希烈,但也仅仅有刘洽、李兼、高彦昭等极少数将领能打赢叛军。
而李希烈在往东、往南方向上的推进却是一事无成,因为有李皋在这里防守。
李皋先后打败李希烈手下大将韩霜露、李良、杜少诚、董侍招、刘戒虚、康叔夜、李思登,史载:
贞元初,拜江陵尹、荆南节度等使,江汉倚皋为固。
785年时,唐朝的江汉地区凭借着李皋,固若金汤,“于是希烈东畏曹王皋,西畏李兼,不敢复有窥江、淮之志矣。”
关于李皋的军事能力,史书有一小段话,可以充分说明:
自将五百人,教以秦兵团力法,联其赏罚,弛张如一,乃约以五百人击慎卒二千五百,莫能当其锋,即尽以教之。
这是说,李皋训练的兵士可以以一抵五,500人能打赢2500人!
三、发明家李皋
李皋算起来,还是李世民的五世孙。
李世民最小的14子李明被武则天逼迫自杀,李明的二儿子李杰也死于武后之手,李杰的儿子李胤在唐中宗时代从流放的岭南回到长安,死后由李戢继承曹王的爵位。
李皋就是李戢的儿子。
李皋一生治理多地,所到之处无不河清海晏,而且多次参加平叛战斗,实为唐朝中期一位不可多得的贤臣良将。
不止如此,李皋还非常聪明,经常有一些发明,比如“车船”。史载:
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这是说李皋曾经发明了一种“军用车船”,有两个轮子,蹬起来和满帆的顺风船一样快,而且造价便宜,经久耐用。
古代的船,一种是人用手划桨的桨船,一种是借风力的帆船,到了李皋这里,就多了一种用脚蹬轮的车船(又叫轮船)啦。
后来,车船的动力装备越来越先进,轮子也早被螺旋桨、推进器啥的代替了,但“轮船”这个叫法却一直沿用至今。
唐德宗“赌人品”式的削藩举动,虽然没有成功,还引发了严重的李希烈叛乱,唐德宗甚至还一度出逃长安,但由于唐朝尚有李皋们在,根基并未因藩镇割据而动摇。
因此,唐德宗总体分及格,如果不干这件事,甚至能得70分:
784年,唐德宗结束逃难,回到长安,对文官武将再也不信任啦,从此将禁军神策军的指挥权,交到了宦官手中,埋下了另一颗大雷。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自安史之乱后的节度使,能保境安民、按时向朝廷缴税,就是良好;再能听指挥的话,就是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