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劝中国“躺平抗日”,被丘吉尔讨厌的甘地,为何受到西方吹捧?

依白评世界 2024-07-05 09:57:47

1951年,第二次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发表了就职演说,然而,就在一些记者询问他如何看待刚独立的印度,以及被称为“国父”的甘地时,丘吉尔却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表示:看到那个惺惺作态、喜欢半裸的男人就恶心,况且他和自己根本不对等,还是谈谈尼赫鲁好了。

要知道,甘地被称为“圣雄”不是没有原因的,其支持者不光在印度,还延伸到了英国等一众西方国家。也正因如此,当丘吉尔发表有关甘地的言论后,不少西方人都直言称,首相如此评价甘地显然是有些用力过猛了。

有意思的是,作为被丘吉尔点名“批评”的印度国父,时至今日,西方世界仍在不遗余力地吹捧甘地,大有将其打造成“和平缔造者”之意。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甘地为何会被丘吉尔厌恶?而他的所作所为明明损害了西方的利益,西方又为何总要吹捧他呢?

英国发行甘地纪念币

甘地全名“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他出生在印度最高的种姓家庭中。也正因如此,从小衣食富足的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人间疾苦,一方面,他经常用黄金盖满身体彰显富贵;另一方面,甘地对美色极为痴迷,据记载,他每天都要和十几名女郎一同沐浴而眠。

好色对于全世界的宗教来说都是一项“罪责”,即便印度也不例外,不过,其特色就在于“婆罗门”种姓拥有对宗教绝对的解释权,所以甘地虽然好色,但他却总是对那些眼红自己生活的民众解释,自己是在修行,忍凡人所不能忍,别提有多痛苦了。

时间来到1888年,或许是为纸醉金迷的生活感到厌倦;亦或许是看到了殖民者英国的先进科技,总之,19岁的甘地提出前往伦敦帝国大学留学的要求。然而,他的家族毕竟是婆罗门,生来就是要为宗教服务的,十分抵触现代化生活。也正因如此,面对铁了心要去英国的甘地,家族也与其断绝了关系。

按理说,富家公子哥没了经济来源往往会一蹶不振,但从某种方面来说,甘地人生的头19年并不是什么也没干,相反,他对操控人心以及话术拥有罕见的天赋。就这样,在与一些商人巧妙地沟通后,他凑够了学费,前往了伦敦帝国大学,攻读法律学位。甘地的学习能力是出色的,作为一名没受到过现代化教育的“公子哥”,他只用5年就获得了法律学位,与此同时,想要一展宏图的他盯上了英国的殖民地——南非。

在此之前,南非原住民曾数次与英国爆发流血冲突,而甘地在到来后,一方面劝阻那些“不服管教”的:对于武力强于自己的殖民者不能“硬顶”,应当用“不吃饭不干活”这类软化的方式达成目的;另一方面,甘地也在南非的英国高层间奔走,向他们表示:南非意志坚定,真的可能将自己饿死。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英国是存在一定的“绅士风度”的,也正因如此,在甘地的解读和南非民众的“抵抗”下,英国竟真将侵占的很大一部分利益归还了。经此一役,甘地的名号可谓是彻底打响了。就这样,他开始满世界地演讲,宣称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在此期间,除了为“和平”奔走外,甘地还一共办了2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甘地向所有信徒表示,他将结束前半生的欲望修行,转向禁欲修炼,当然,这点或许与他年轻时纵欲过度,致使中年时力不从心有关。为了使外界相信,扩大影响力,他甚至还叫来孙侄女与外甥女一同就寝,以体现自己的“成果”;其干的第二件大事是,不断深化自己争取和平的理论,将做法升级为彻底的躺平,面对那些胆敢阻拦的殖民者,甚至连话都不说,只亮写有目的的牌子。

1915年,46岁的甘地可以说已经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集大成者了,而拥有一身本事的他,也终于准备回到母国,为印度人争取一些利益。

众所周知,食盐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在那个年代还是十分稀缺的。为了掌控印度,英国殖民者刻意提高了食盐的价格,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有血性的印度人曾提出了暴力抗争的模式,然而,甘地却告诉他们不可取,因为此举只能表达愤怒,却无法显示决心,与此同时,暴力只会催生更多流血。

就这样,能言善辩的甘地说服了印度的意见领袖,他要求那些想要抗争的民众放下手头的农具,脱去上衣,接着到殖民政府的门前打坐,同时将印有“降低食盐价格”的标牌亮出来。

不过,抗议的民众怎么也想不到,甘地在外国一向有用的法子,在印度本土竟然不灵了。根据资料显示,面对排排坐的半裸民众,英国人二话不说直接上棍子,反观听信甘地言论的印度民众,眼见木棒击头,甚至都不用手臂格挡,大有“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的意思。

也正因如此,“抗议者”的挨打不还手让英国人越打越起劲。最终,在这起“倒下一排,一排顶上”的冲突中,共有1000多名民众被当场打死,另有1500多人因被数十次击中头部,终身失去智慧。

眼见“手下”们的抗议无效,甘地索性亲自出马。由于是知名人物,殖民政府不敢将甘地怎么样,当然也没同意他降低食盐价格的诉求。不过,甘地这几十年不是白修炼的,在发现英国人的态度是放任自流后,他果断地脱掉了上衣,直接躺在了殖民政府门口,并宣称如果不放手利益,他就活活饿死在街上,让全世界看到英国的“残暴”。

不得不说,甘地再一次拿捏了对方,面对真有能力饿死自己的甘地,英国人最终“服了软”,在甘地饿得奄奄一息时下达了,食盐价格降低的政策。从某种方面来说,甘地这次抗议是印度在与殖民者的交锋中,首次获得成功,也正是这次成功塑造了印度人的性格,也为其后来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同盟国的大后方,印度虽然没有直接出兵参战,但也算是为同盟国做出了一定贡献,而我国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十分艰难的时期。为交流经验,英国特意邀请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前往印度访问,为表达尊重,英国还特意安排已经声名赫起的甘地接待。

但令戴季陶怎么也没想到的是,甘地在彻头彻尾了解到抗日战争的情况后,还能发表特色高论,称中国足有4亿人,与其因为反抗失去一半人口,不如向印度学习“非暴力不合作”,反正刀子砍人总会卷刃,如果侵略者看到有2亿人都遵循此方式,那么自然会失去兴趣。

此言一出瞬间惊为天人,或许戴季陶根本不会想到,已经被印度认证为“圣雄”的伟人,竟是如此的软骨头,难怪木棒打到身上没有一点反应。也正因如此,这次会面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就匆匆结束了,而当戴季陶回国,国民政府得知甘地所言后更是表达了不理解,一方面,蒋介石叫来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宣泄愤怒;另一方面,一向以温良淑贤形象示人的宋美龄,也罕见地连续爆出三字国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世界各地独立运动的作用下,印度于1947年脱离了英国的掌控,反观此时的英国,国力远不如当时,也正因如此,他们在1951年重新推举了丘吉尔为首相,希望其能用一如既往的强硬手段实现复兴。

可谁知,在被记者要求评价甘地时,丘吉尔却直接对甘地炮轰了起来,称“这个毕业于伦敦法学院的律师,非要装成苦行僧模样,骨瘦如柴还要半裸身体,明明只是打击绅士弱点的投机者,以前居然能心安理得地与印度总督平起平坐,现在还要我评价他?太恶心了,我们还是谈谈尼赫鲁吧。”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丘吉尔为何会如此厌恶甘地呢?首先要知道,虽说丘吉尔曾作为“三巨头”之一,参与了瓜分世界的雅尔塔会议,但仅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丘吉尔也是在欧洲被德国铁蹄践踏,一众国家投降的“至暗时刻”保持硬气的少部分人,也正因如此,面对“软弱无力”的甘地,他有些打心眼里瞧不上;其次,印度在二战中仍始终秉承“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难说拥有气节,换言之,他们只是“躺平”,却获得了“躺赢”的最终效果。

现在还剩最后一个问题,既然从名到利,甘地率领的印度始终没给西方帮上什么忙,还添了许多乱,为何时至今日甘地的地位不降反升,反而受到诸多追捧呢?

简单来说,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早些时候,印度资本家曾有过“撸起袖子干革命”的想法,只不过,到头来他们发现其一切都是英国给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根本没有将其当成是合作伙伴,反而是丫鬟、奴仆类的角色。对于印度人来说,他们即想脱离掌控,又放不下跟在英国人后面“喝肉汤”的实惠,因此无时无刻处于割裂之中,充满了软弱和摇摆。而就在此时,甘地出现了,他的一系列操作堪称“双赢”。

对英国人来说,甘地“帮助”其管理印度,使那些原本的激进分子变成了人畜无害的躺平派;二是依靠巧言,反哺了印度本地的资本家,使其吃得脑满肠肥,所以即便独立,印度依旧是英国屁股后头的小跟班。

不难看出,印度底层民众根本不在双方的考虑范围内。要知道,世界上如今真正获得独立自主的国家,无不是经过大量流血牺牲的革命的,正所谓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如果不经历此过程,即便名义上的独立,其政府恐怕都会像印度一样,沦为买办与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而普通民众只不过是他们用来吸血的工具罢了。

当然,此结果自然是西方世界乐于看到的,毕竟他们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将他国的生产财富转移至本国,而站在这个角度,甘地显然是最符合其利益的“领袖”,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无比吹捧甘地。

0 阅读:15

依白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