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原本以“巴人”笔名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间刊载于《晨报》副刊,后在1923年8月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之中。
其实,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鲁迅的经典,塑造的阿Q这个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关于当年大革命的问题,一个就是以阿Q为切入点,揭示出了我们的国民性。
关于当年的大革命,鲁迅认为是失败的。关于国民性,一般解读的主要是着眼于精神胜利法。其实,我认为更具体的国民性是奴性。而且越是奴隶、奴才,他们越认为自己是“主子”,总是把自己当成主子一样思考问题,这才是鲁迅要阐释的本质。
就好比阿Q一样,当年大革命,阿Q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军,居然也要去革命,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去尼姑庵耍威风。这就是奴隶、奴才总认为自己是主子的真实写照。那么,为什么奴隶、奴才总喜欢把自己当成是主子呢?这要从专制和奴性说起。
为什么奴隶、奴才总认为自己是主子?专制和奴性是相辅相成的。专制导致奴性,长期的专制导致国民性,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奴性。奴性的国民每次到王朝变更的时候,就会不约而同、情不自禁的选择专制这种道路,这种权力家天下私有化的路径模式。
因为奴性的国民性,民众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法治,什么是自由,只知道安稳的过日子。
专制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确保社会的稳定、安定,让老百姓安稳的过日子,不能出任何乱子,任何出乱子的变更、变革都是不允许的,必须在可控的范围内。任何变动的前提就是要确保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既然要选择安稳过日子,那自然要确定主子,确定规则,所以每次大革命之后,第一件事情都是确定主子,确定奴隶规则。秦汉之际,刘邦夺取了天下后,孙叔通第一件事就是帮刘邦确定了各种礼仪和制度,刘邦称帝。这就等于确定了主子,主子就是刘邦,也就是说一个新的奴隶主确定了,汉朝取代了秦朝,刘氏家族取代了嬴氏家族。
也就是改了一个姓氏而已,而嬴政想要的传万世子孙,也是刘邦想要的,所以说社会的本质没有什么改变。权力高度垄断,垄断于君主,权力的传承是私有化的。
社会的统治模式自然是专制,强压的,无非有的是开明专制,有的是轻徭薄赋,而有的是专制强化,苛捐杂税多不胜数。开明专制、轻徭薄赋一般是王朝初期,而每到王朝中后期,因为利益不可调和,社会矛盾加剧,统治者为了确保江山稳定,一般都会强化专制,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沉重的剥削就会压在民众身上。
于是王朝进入动荡期,动荡期内,老百姓发现这日子没法过,还不如安稳过日子呢,所以这个时候,民众迫切希望一个强势人物出来,荡平这各路势力。比如汉朝刘邦、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朱元璋等等,都是人们殷切期盼的人物。
而当他们荡平群雄割据之后,民众自然推崇他们成为新君,拥护新主子,确定各种规则,主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何纳贡,如何跪拜,如何歌颂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大定,百姓安稳过日子,至于什么法治、自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安稳日子。
而谁要来破坏这安定的环境,必然遭到众人的反对和攻击。在民众眼里,这些人就是来搞破坏的,不安好心。所以他们要把自己化身为主子、当成主子,主动来维护这环境,看到有不安好心的,破坏安定环境苗头的人和事,第一时间站出来,喊上众人一起。
这就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傻子要在铁屋子中砸开一扇窗户,但奴才喊来一群奴才,最终将傻子赶走了。这时奴才们,或者奴隶们,总认为自己是主子,做了好事,还不忘向主子邀功领取赏钱。
所以说,奴才、奴隶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主子,第一在于他们要维护这专制,这安稳过日子的环境;第二在于平时受气,被压迫,内心迫切想当一回主子的欲望,因此做梦还在化身成为主力,或者说一旦有了一丝小权,就变得不可一世。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呐喊·阿Q正传》
鲁迅,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刻画国人,刻进骨髓。因为太爱,所以痛恨。
我以前刷短视频,你只要说什么职业是最下层,这些人马上会被通告批评开除!但是这群人确实活的不如意,要什么没有什么!也没有人尊重他们,当工具人使用,出了事也就赔个几w!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表里不一是我发现重点!就好像人人明明一堆欲望,喜欢看衣服少美女,但是要维护正人君子形象
台湾政客跟跟着老美混,以为自己也是白人
一派胡言。建议小编好好去学习一下历史和鲁迅文章。
[呲牙笑]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点赞]
奴才心中只有主子,没有自己和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