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一个来自福建汀州宁化的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1754年出生,1815年逝世,伊秉绶以其深厚的书法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清代书法界的一位杰出人物。
伊秉绶早年曾拜刘墉为师,学习书法。他的书风最初属于帖学一路,擅长书写工整隽秀的小楷,其圆润虚寂的风格与刘墉颇为相似。然而,伊秉绶并未满足于此,他后来转向专攻隶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苍厚古拙、气象浑漭的风格,并进一步发展到行草书,风格焕然一新。
在清代书坛上,伊秉绶以擅古隶而著称,与桂馥齐名。他的隶书根植于汉人传统,个性强烈,看似不拘泥于某家某碑,却能从其点画字形中发现与桂馥、黄易等人的共同之处。伊秉绶在隶书创作中,力求泯去点画起止处的蚕头波尾,将隶书特征的波磔挑脚融入行笔的自然运动中,不作夸张和强调,使其用笔更富有篆书的意趣。
伊秉绶的隶书,将笔画概括为直线、弯弧和圆点三种形态,常用笔画以直线为主,转折变向的结构及斜笔则化为弯弧或点笔。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形象简练概括,风格因技巧的单纯而显得更加强烈和突出。在字形结构方面,伊秉绶采用方正饱满的处理方法,字形中宫疏朗,笔画向四周扩张挤压,产生向外涨溢的张力。
伊秉绶的隶书在准确领悟汉隶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把握住汉碑特点中古朴敦厚的一面,再加入个人理解和习惯,极力强化和夸张,取得了气魄宏伟、具有威严震慑力的艺术效果。这种风格与东汉前期篆书意味浓厚的古隶在技法和审美取向上有着非常相似的共同特点。
伊秉绶的隶书,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在审美上也有所追求。他充分发挥文人士大夫在审美活动中善于发现和提炼概括的本领,将汉隶刻石中的风格加工转化,并塑造成为表达文人艺术家崇古尚朴和趋拙避巧追求的艺术形象。
伊秉绶的隶书,被清代论书者高度评价,称赞他“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如汉、魏人旧迹”,“隶书则直入汉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更将伊秉绶誉为集分书之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