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法:用石鼓文打通篆书、隶书、楷书和行草,去抒情达意

抱朴轩书法展示 2024-08-02 04:20:58

吴昌硕,晚清民初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是与笔墨纸砚为伴的一生,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一生。

吴昌硕,原名俊,字苍石、昌石,号朴巢、岳庐等,生于1844年,浙江安吉人。他的父亲是一位热爱文化的人,这使得吴昌硕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在耕作之余,他学习诗词、篆刻,这些早年的积累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岁时,吴昌硕考中秀才,29岁后开始游历各地,从潮州到杭州,再到苏州、上海,他一边寻师访友,一边谋求生计。在杭州,他拜经学大师俞樾为师,学习辞章和训话之学;在苏州,他又成为著名书家杨岘的弟子,学习金石学和书法。通过俞、杨二人的关系,吴昌硕结识了许多诗人、金石收藏家和书画篆刻家,他的眼界因此大开。

在这一过程中,吴昌硕的诗词、篆刻、书法、绘画技艺得到了全面的提升。51岁时,他曾作为吴大澂的幕僚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被保举授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令,但仅一个月便辞官而去。此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晚年,吴昌硕寓居上海,以书法、绘画、篆刻为生。他的画作以写意花卉见长,笔墨洒脱,气势磅礴,是继明代徐渭、清代朱耷、李鱓等人之后最著名的大写意画家。他的篆刻取法于古印及封泥,格调高古,独树一帜,被誉为清末篆刻领域的一代宗师。而他的书法,则融合了秦、汉金石碑刻的精髓,篆、隶、行草诸体俱备,尤其是篆书,植根于《石鼓文》,又能自成一格,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吴昌硕学习篆书的时间较早,30多岁来到苏州后,他开始临习《石鼓文》拓本,并从此深入研究,终身不辍。从他40岁前后的作品来看,篆书点画瘦细平实,用笔尚不够熟练,显得有些软弱松弛。但到了60岁左右,他的用笔已经非常熟练,行笔、转折果断有力,线条加粗变厚,节奏变化丰富。70岁以后,他的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强化,用笔浑朴厚重,结字茂密紧凑,整体上达到了雍容端庄的效果。

在隶书方面,吴昌硕选择了与自己性情相近的汉《祀三公山碑》一路风貌,他的隶书点画粗壮坚实,气息浑厚,字形体势上吸取了自己临写《石鼓文》的经验,作左低右高的错落处理,格调高古,面目朴实。

至于楷书和行草,吴昌硕初从北碑入手,早年所作与北魏《崔敬邑墓志》情态相近。中年以后,他极少作楷书,而是将功力与修养相互映发,放笔作行草,无论是高轴长卷还是诗稿信札,都意气挥洒,烂漫缤纷。他的行草书下笔猛利矫健,转折方劲果断,字形体态不拘细节,疏密繁简各随其势,大小扁长变化无端。

在清代书坛上,吴昌硕堪称篆书领域的一座高峰。他的篆书成就最高,个性特征也最突出。他所醉心临习的《石鼓文》本来是以整齐秀润为主要特点的,但吴昌硕在临习过程中,并不为其所限,而是在充分展示个人理解和技巧习惯的基础上,将邓石如、吴熙载等人的篆书风格结合进来,同时发挥自己擅长篆刻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篆书面貌和金石韵味。

吴昌硕在艺术创作上有自己的主张,他强调"气"和"骨"。他认为临《石鼓文》要"临气不临形",作画则"取气不画形",将"气"具体落实在"金石气"与"姜桂气"上,使作品凝重、浑厚,老辣。在用笔上,他首重"悬腕中锋",笔下线条厚重饱满。他的篆书线条粗重饱满,行草转折尖锐出角,墨色浓重如漆,体现出一种对骨力的崇尚和追求。

吴昌硕的书法,特别是其风格强烈的篆书,在当时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作品流传数量很多。然而,有人认为他的篆书"纵挺横张,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与传统文人审美心理有很大的距离。

吴昌硕的书法艺术成就卓著,他的篆书、隶书、楷书和行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0 阅读:20

抱朴轩书法展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