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清末民初书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书法艺术的革新者。沈曾植以学术的态度对待书法,开创了后代很多研究法门,是资料运用的高手,是集大成者。
沈曾植,字子培,号翼斋,1850年出生于浙江嘉兴。他早年的书法学习,主要以晋代的行草和唐代的楷书为基础,尤其对钟繇的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作品,凝重而古厚意。
中年后,沈曾植的书法实践,从帖学转向了碑派。他深受当时金石考证风气的影响,开始搜集和研究金石碑刻。他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包世臣用笔方法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
沈曾植的书法实践,经历了从临帖到学碑的转变。他对清代书家包世臣、张裕钊、吴熙载等人的书法风格极为推崇,并从中汲取灵感。他的书法作品,点画古朴厚实,笔法灵活多变,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力。他对古代碑刻的研究非常广泛,他在临写碑刻时,不仅模仿原碑的结构特点,更采用了包世臣的“安吴笔法”,即注重铺毫与转指的技巧。他对隶书的偏爱,使他在临写汉碑时,用笔生涩而有顿挫,点画圆厚而有篆意。沈曾植在行草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行草书,点画生涩而浑厚,结字错落缤纷,面貌奇肆而韵味醇古。他的用笔,融合了逆锋铺毫和转指的技巧,使得作品充满了隶、楷相间的生拙意趣。他擅长在生宣上营造一种摩擦感,用笔在翻转时始终注意线形的铺开,笔不断地调锋、换锋、换面,造成线条盘旋起伏的动感。
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充满了有意无意的矛盾和调和。他追求的不仅是气势,更在于体态。他的书法作品,既有法帖的体势,又有章草的意味,每个字形各具特色,给人一种奇险和稚拙古朴的感受。。他的书法,被曾熙总结为“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这种追求“犯险”的心态,使得沈曾植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