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开始精简,人们热议的农管、农民证是什么?关乎广大农民利益的群体,会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迈进吗?
-1-
前不久的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包括城市管理工作人员。但不包括在编人员 ,而恰恰是赶赴在一线的临时工作人员。
这类人员争议颇大,如故意在主干道停车,造成交通堵塞的城管;小商贩见到城管车辆靠近,骑手见状未挪车让路而被吐槽无眼力见等。
人们对有些城管不满,可一旦出现了什么不讨好的状况,临时工作人员便成了负面的终结者。他们究竟是不是被推出来顶包,真相不得而知。
假使在编人员在办公室,编外人员在前线,那这支队伍的精简,或许能减少一些被诟病的行为。
-2-
城管精简,农管来了。
因为叶子黄了不好看,不让在鱼塘边种玉米和豆角?
因为有碍农村形象,不让村民在自家的院子里晒被子?
因为散养的家禽乱飞乱蹦,拿着网兜在村里巡逻?
禁止房前屋后种瓜种菜?
最近,网上出现很多农业领域执法的内容,而执行的主体农业管理人员(农管)引发关注。
难道是因为担心农管会走城管的老路,而对这类群体产生排斥?
网上关于他们的讨论说得有鼻子有眼,不得不让人心生抵触。网络信息真实性不可考证,还需要仔细甄别。
据农业农村部表示:
农管队伍的职责使命,主要是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兽药等侵农害农违法行为,并不会像上述那样干扰农民正常生产生活。
为保证执行的合理性,将严格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对执法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至于前述的行为,并不在农管的执法范围之列。
既然是为农民服务的,那最关心的就是费用了。
需要明确的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没有任何收费职权。
有些地方农村收取的“物业费”,可能是指生活垃圾费。目前,这项费用主要由地方财政和镇村集体承担,也有在征得同意的基础上,适当收取少量费用。
但收费不是目的,而是引导群众爱护公共基础设施、保护村庄环境等。
这么一看,农管只会服务,不会添乱。但从名称上来说,一个“管”字,依旧令人畏怯,真不如改成“农服”的好。
-3-
随着农管一词引发讨论的,还有“农民证”,而且说得同样有模有样。
这里再解释一下:
“农民证”不是说农民有了它才能正式务农,其实施于2017年,全名为“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这个证书,不是像网传的那样限制农民,而是促进农业发展。目的在于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加快构建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而实现强农富农的目的。
-4-
没有一片叶子,是突然间黄的;没有一条河流,是突然干的……
人们排斥他们,一方面是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误导,一方面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判断,从而产生抗拒情绪。
对陌生的事物,不妨抱着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接受。而这类群体,则应该抱着服务的心态去为百姓排忧解难。
如果在落地的过程中违背了初衷,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样,那结果可能最终又以过道老鼠那般,成为众矢之的。
最后,真心希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人员,能怀着农业贴心服务综合小组的心态,让农民从头衔上抹掉人们对他们的抗拒;让他们从身份上转换自己的角色,真正为广大农民朋友谋取福利!
因为,农人真的不易。
自信点,把那个否字去掉。
乱搞,肯定出事